2024年11月18日,《Aging Cell》期刊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蔡时青研究组题为《A small-molecule screen identifies novel aging modulators by targeting 5-HT/DA signaling pathwa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衰老研究领域重要的模式动物--秀丽隐杆线虫(以下简称为线虫),筛选获得抗衰老药物,并探明了其延缓动物行为退化和延长寿命的机制。
2024年11月11日,《Neuroscience Bulletin》期刊在线发表题为《脚桥核谷氨酸环路调控多种运动功能》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中心王佐仁研究组完成。该研究阐明了脚桥核谷氨酸能神经元调控多种运动功能的神经环路机制,为深入理解大脑调控运动提供了重要基础。
11月11日,孙怡迪研究组联合周昌阳研究组,与左二伟研究组等多家机构的科研人员成功揭示了腺嘌呤碱基编辑器(Adenine Base Editor,ABE)在小鼠胚胎和原代人T细胞中引发脱靶结构变异的现象。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Genome Biology》上,论文题为“Adenine base editors induce off-target structure variations in mouse embryos and primary human T cells”。
2024年11月1日,《自然·通讯》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血管内输送用于记录皮层单细胞神经活动的超柔性神经电极阵列》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赵郑拓研究组与杨志刚医师团队合作完成。
10月17日,Cell 期刊在纪念创刊五十周年之际,出版神经科学专刊,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院士应邀发表回忆性专文:“追寻问题”(In Search of Problems)。
2024年10月8日,《Nature Methods》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Volumetric Voltage Imaging of Neuronal Populations in Mouse Brain by Confocal Light Field Microscop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心王凯研究组完成。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三维光场显微成像技术,显著提升了神经元电压光学成像的通量。这项技术能够对小鼠脑三维神经网络中数百神经元的膜电位进行高速同步记录,为深入解析神经网络的信息处理机制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
9月27日, Science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 Cross-species single-cell spatial transcriptomic atlases of the cerebellar cortex ”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成果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联合杭州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遗传进化与动物模型重点实验室、临港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腾讯AI Lab等单位近100人的科研团队合作完成。
2024年9月27日,《Science》期刊在线发表题为《猕猴额叶皮层对空间序列信息的工作记忆编程》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王立平研究组完成。通过训练猕猴在工作记忆中完成对空间序列的排序任务,发现了猕猴群体额叶神经元对时序记忆操作的表征与运行计算机制。
2024年9月18日,《Science Advances》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Spatial dissociation between recognition and navigation in the primate hippocampus》的研究论文。研究通过对猕猴进行高通量的无线电生理记录、无线眼动追踪和精确的运动捕捉,发现不同的海马神经元分别参与再认记忆和空间信息的编码,且这种编码沿海马长轴及新皮层前-后轴呈现出完全相反的梯度,揭示记忆和空间导航可能具有独立的神经机制。
2024年9月3日,《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antibody-mediated NMDA receptor clustering and endocytosis in autoimmune encephalitis》的研究论文。
2024年8月24日,《Cardiovascular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analysis reveals the implica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intrinsic ANGPT2 in human intracranial aneurysm》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杜久林研究组和朱巍团队完成,揭示了ANGPT2在颅内动脉瘤(IA)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2024年8月22日,《Neuron》期刊在线发表题为《猕猴额叶皮层对序列工作记忆的灵活控制》的研究论文,揭示了额叶皮层对信息的灵活排序过程。该研究由王立平研究组和闵斌研究组合作完成。通过在清醒猕猴上进行高通量电生理记录,发现在猕猴额叶皮层内存在对感觉信息和序列工作记忆信息可分离的群体编码,在不同群体神经元的动态活动反映了大脑对序列工作记忆的灵活控制。
2024年8月21日,《eLife》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An applicable and efficient retrograde monosynaptic circuit mapping tool for larval zebrafish”的研究论文。杜旭飞研究平台和杜久林研究组合作完成。该研究实现了一项技术进步,应用重组狂犬病毒(RV)在斑马鱼幼鱼进行遗传可控的跨单级突触的高效神经环路逆向示踪,为以斑马鱼为模式动物的神经科学研究提供新的助力。
2024年8月15日,中心杨辉团队与辉大(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团队和黄锦海团队合作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发表题为“Engineered IscB–ωRNA system with expanded target range for base editing”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融合脱氨酶结构域,进一步开发出基于新型IscB的迷你型腺嘌呤和胞嘧啶碱基编辑器,并在哺乳动物细胞和小鼠疾病模型中包括SpCas9-BE无活性的疾病位点上均验证了其强大的碱基编辑效率和广泛的靶标识别能力,为未来精准基因治疗临床应用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2024年8月8日,熊志奇研究员与陈万金教授、程学文副研究员团队合作在神经科学期刊《Neuron》杂志发表了题为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 enhance SLC20A2 expression and suppress brain calcification in a humanized mouse model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调控脑内磷酸根浓度的关键基因、同时也是脑钙化主要致病基因SLC20A2的新型可变剪接调节机制,并据此开发了反义寡聚核苷酸疗法(ASO)。该ASO药物通过增强脑内磷酸根的转运效能,显著降低脑内磷酸根离子的浓度,进而遏制钙化的发生,改善脑钙化的相关症状。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脑钙化症的基因治疗领域取得了全球首创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