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来生,我仍选择中国!--邓稼先
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56年前的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巨大的蘑菇云在中国新疆罗布泊的荒漠里腾空而起,这也预示着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消息传出,世界震惊!“东方巨响”产生的不仅仅是火红的云团,更是举起的拳头,是中国人民用能力和志气攥成的拳头。
而这振奋人心的历史时刻背后,是我国无数核事业科研工作者背后的隐姓埋名,是“两弹元勋”们的默默付出。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中国科技馆特别献上一部微电影《邓稼先》,希望能以此让更多的人们了解这位可敬可爱的科学家。这部微电影以一镜到底的拍摄技术,串联邓稼先一生七个关键瞬间,带您感受这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投身新中国核事业建设的杰出科学家光辉非凡的一生。
该片获得2020年中国科协主办、科技日报社承办的“科学也偶像”——科学家精神短视频大赛唯一的一等奖,“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旭华院士为该片颁奖。
影片中的七个关键瞬间,浓缩了邓稼先62年风雨人生路,定格了邓稼先舍身报国的无悔抉择。
定格一:荣华抑或艰苦,选择后者我无怨无悔。
1950年8月29日,在拿到博士学位的第九天,邓稼先乘坐“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回到了他一心向往的祖国。他曾幽默地说,“除了带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之外,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
定格二:家里有你,国家有我
据他的妻子许鹿希回忆,1958年8月的某个深夜,邓稼先辗转反侧,还一直望着月亮出神,突然他将一只手轻轻放在妻子的手上说:“我要调动工作了。……这份工作让我粉身碎骨也值得。”那一夜,许鹿希哭了。
定格三:依赖抑或独立,自力更生奏起雄壮的乐章
1957年中苏签订 《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后,苏联表示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中国用农产品交换苏联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但事实上,苏联专家虽然参与指导中国原子弹设计工作,实际上他们不但不传真经,还总是强调不要急躁。苏联专家不允许邓稼先带领的理论设计小组马上动手。邓稼先总是偷偷地学习和钻研。很快中苏关系彻底恶化,1959年6月,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带走资料。赫鲁晓夫甚至扬言,没有苏联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来。
定格四:在“迷宫”中找到方向,攻坚克难开辟道路
中国自此走上了独立自主发展核武器的道路。摆在邓稼先面前的问题很现实,首先要在“迷宫”中找到方向。他将目光锁定在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这三个方面也是他对中国原子弹研究的最大贡献。制造第一颗原子弹时,中国科学家用的竟都是最原始的工具:炼制炸药时使用的是铝锅,精算计算时用的是手摇计算机、计算尺和算盘。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后,他们于1963年2月转战青海221基地。在高寒缺氧和粮食短缺的环境下,继续加紧原子弹的研制。
定格五:罗布泊上空腾起蘑菇云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中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美国人通过大气云层取样分析,得到的结论是中国原子弹爆炸当量远远超过美国当年投在广岛、长崎的两颗原子弹。一个月后,在中美大使级123次会谈上,美国代表第一次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谓。日本记者这样写道,“在中国罗布泊这团蘑菇云的辐射之下,人类的战争即将放慢脚步”。
定格六:将生命付与祖国
在1986年前中国进行的32次核试验中,他亲自在现场主持过15次。在邓稼先生前的核试验,多由他来最后签字,每一次签字他的手都是颤抖的、冰凉的,因为签字就代表他是总负责人,压力太大了。每次在倒数“10、9、8、7……2、1,起爆”的时刻,他心理上的压力是非常沉重的。1979年,空投核弹没有爆炸,他拒绝别人陪同去勘察,只身冲进现场寻找碎弹体。他的生命倒计时被开启。
定格七:如果还有来生,我仍选择中国
时隔28年,当他再次回到妻子的身边,他的生命行将走到尽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邓稼先对许鹿希说:“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该片是由中国科协调宣部指导、中国科技馆出品的首部科学家题材创意微电影。2位主演,7个精彩瞬间,一镜到底,浓缩了邓稼先等一代科学家筚路蓝缕的开拓征程。每一个关键瞬间中的邓稼先背后都有一段让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将之串联起来更凝练地凸显出邓稼先为祖国和人民奉献终生的品质。
一镜到底的难点在于运动镜头一气呵成的拍摄调度,在于灯光、服装、化妆与演员的动作情绪、镜头转向的同时跟进和配合方面。一镜到底考验编导对人物的把握能力,更考验团队的合作能力。
资料来源:《新时代知识分子榜样》、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