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把团队攻关任务置于个人得失之上,克隆猴团队成功实现领跑

  原创: 束凯华 华东科技传媒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惜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日前,在市科技系统纪念建党97周年主题活动暨中科院神经所克隆猴团队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体细胞克隆猴团队报告团成员为我们讲述了他们的“九死一生”与科研豪情。 

    

  力排众议建立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     

  1997年克隆羊“多莉”诞生后,猪、牛、羊、猫、狗等哺乳动物也相继被克隆出来,可非人灵长类动物克隆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事实上,这期间也有很多国内外学者尝试克隆与人类更加接近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但都相继失败,克隆非人灵长类动物困难重重,许多科学家选择放弃。        

  在国际上克隆猴研究都在走下坡路的时候,2009年,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做了一个不被外人理解的决定——建立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为什么蒲慕明要力排众议坚持建立平台呢?报告中,他给出了答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习近平新时代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家要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忘我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研究非人灵长类动物可以在脑疾病、免疫缺陷、肿瘤、代谢性疾病等很多疾病研究中取得新突破,因为灵长类动物,与人类最为接近,所以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在短时间内拥有一批遗传背景完全一样的型猴,可以获得比其他动物模型效果更好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当然,促使蒲慕明苦心孤诣建立平台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还有一个科技强国梦,他说希望在2020-2030年,中科院神经所成为国际顶尖的神经科学研究机构。 

 

    把团队攻关任务置于个人得失之上  

  在神经所,个个都是拼命三郎。他们有的作为克隆猴团队带头人,力排众议建立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冲击世界难题;有的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科研发展保驾护航;有的坚持梦想,带领团队十年长跑,一鸣惊人;还有放弃国外进修机会、苦练技术的博士,悉心照顾猴子们的兽医,以及在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为科研人员默默提供支撑的科研管理工作者。 

  中科院神经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孙强是克隆猴团队的关键人物。他在项目初期的时候就带着研究人员,租借了一个废弃小楼,改成了平台。平台刚建立时周围的道路上连路灯都没有,孙强有一次在去平台的路上摔断了锁骨,硬是撑着做了十天的实验才去医治。 

  还有一次最惊险的就是苏州下大雨,水位都已经高出警戒线一米多,中科院神经所党委书记王燕要求放弃设备仪器、放弃科研成果,立刻撤离。孙强瞒着王燕,让团队的女人先撤离,男人留下来搬设备、转移猴子。当猴子都已经转移到了安全地带的时候,王燕才知道这个事实。亦余心之所惜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科研要勇于创新,但更要攻坚克难、凝心聚力,克隆猴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把攻关任务和目标置于个人或单位利益之上,全心投入研究,攻破世界难题。好在那天傍晚雨停了,平台躲过一劫,撤离的人员便马上回去上班了。 

    

  不拘一格引才聚才     

  2009年孙强组建团队时,就向蒲慕明提出,要带两个人过来,他们的学历不高,但能力绝对足够。他们就是王燕夫妇,王燕作为首席兽医,主要负责训练猴子、孕产监测、剖腹产技术等工作,仅2017年,王燕和她的伙伴们们就完成了观察猴子月经58400余次,平均每天在160只以上。尤其在猴子分娩的时候,更是加班加点,两只克隆猴的顺利出生、健康存活,王燕功不可没。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神经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博士后刘真是团队核心成员,也是体细胞克隆猴论文的第一作者。2010,刘真本科毕业后打算考取中科院神经所,但因为英语成绩并没有得到硕博连读的机会,就在他失落的时候,招生进行改革,刘真成功来到中科院神经所读硕士,硕士二年级的时候便跟着孙强研究克隆猴课题。博士毕业时,刘真还面临着一个问题,是否要去国外深造?因为留下的话,成功研究出克隆猴还好,一旦失败,将直接影响科研发展道路。蒲慕明的一句话打消了刘真的顾虑:中科院神经所招人看重的是做出好的工作,不是留学经历。如今,刘真已经是猴体细胞核移植领域的专家,仅需10秒就可以完成一次卵母细胞去核操作。 

  破格引才聚才,是力排众议的勇气,更是科技强国的担当。在青年科研人才成长路上,中科院神经所为人才创新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