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复兴路 科学正当时 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举办公众科学日活动

时间:2021-05-25

  一年一度的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如期而至,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作为“国家队”,面对公众对科学知识日益增长的渴求,在这场科学盛宴中,立足本职岗位,以“科学梦 建新功 我心向党”为主题,积极策划能让公众与科学亲密接触的活动和平台,通过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开放、“百年复兴路”青少年科普讲座、“科学正当时”短视频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营造科学氛围,献礼建党一百周年。此次活动共有400多名学生线下获益,5.5万公众线上获益。

 

  积极营造科学氛围

  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院士是社会责任感特别强烈的科学家,长期关注青少年儿童的成长,此次公众日活动中,他充分结合脑科学的学科特色和研究优势,早早录制了科普视频《儿童智力发育》,从神经网络发育角度,强调了儿童培养过程中,丰富环境和充足睡眠对智力发育的重要性,视频在人民号、科普博览、微信视频号播放后,引起广大公众的关注,为社会健康培养祖国的未来提供了权威的参考。

 

  徐春研究员、潘李念博士、研究生赵韶苓和于佩君通过“科学正当时”系列短视频,为大家普及了《大脑中的场景认知和空间导航》《睡什么睡,起来嗨》《感同身受的“镜像神经元”》《“塑料袋”里的心跳》,将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充分展示脑科学相关的科研创新成果,视频被公众广为转发,有效激发了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脑科学的兴趣。

 

  体细胞克隆猴主要完成人刘真研究员应邀参加上海科技节红毯秀,在开幕式上,刘真说:“科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所在。希望我国有更多的年轻人以投身科研为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打拼。”向公众传达了科研人员的心声,展现了年轻科学家的风采和科技强国的情怀。

 

  走进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公众日期间,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全面开放,其中研究感觉整合与行为、离子通道功能调控机制、神经环路与感觉信息处理、干细胞和神经发生的四个研究组,为上海市近百名中小学生精心准备了“大脑衰老的奥秘”“鱼之乐”“痒痒痒”“斑马鱼的一生”四个主题实验室体验。科普志愿者带领大家聆听科普讲座,通过提问互动、亲自动手等环节,带领大家体验奇妙的神经科学世界。

 

  听科普报告

  科普志愿者分别为参观者准备了题为“为什么有的人老得快,有的人老得慢?”“斑马鱼的科学研究价值”“痒是如何产生的?”等科普讲座,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斑马鱼、小鼠是如何作为模式动物被应用于神经科学领域的,讲解了衰老和痒觉的神经机制及研究方法。制作精美的PPT,加上有趣的事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充分激发了小朋友们对脑科学的浓厚兴趣,每个报告都反响热烈,他们踊跃地提出自己的问题,科普志愿者耐心地逐一给予了解答,现场互动气氛十分活跃。

 

  近距离观察

  在强调了实验室安全规范后,科普志愿者将参观者分为多个小组,带领他们比较了不同年龄阶段线虫的运动状态、年轻小鼠与年老小鼠的差异,熟悉了斑马鱼的胚胎发育过程,辨别了斑马鱼的雌雄差异,讲解了各种仪器设备的用途,展示了通过光遗传方法控制小鼠痒觉的过程,并让他们近距离地观察了小鼠大脑、斑马鱼的显微注射和荧光筛选技术。同学们对荧光蛋白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看到标记有荧光信号的五颜六色的转基因鱼系时,他们表现出对从事科研的向往之情。

 

  亲自动手体验

  科普志愿者们特地安排了与报告内容对应的动手实验,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深大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带领他们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小鼠大脑切片的各种神经元形态,进行了斑马鱼亮暗偏好行为与恐惧记忆探究、大脑切片标本制备、显微注射转基因线虫等科学小实验。同学们在看到错综复杂和色彩缤纷的神经元后显得格外兴奋,从中学习到了神经元的基本知识。实验结束后,志愿者通过提问抢答的方式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现场的讨论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活动中,志愿者们带领大家充分感受了科学研究的过程,从提出科学问题,到设计实验,采集数据,再到结果分析,最终得出结论,使得同学们对科学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大家纷纷在科学实践证明上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科学梦想,有不少同学认为增长了科学知识,立志做科学家,打造中国的科研设备。一些同学获得了神经元3D水晶模型,对神经元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百年复兴路”青少年科普讲座

  5月21日下午,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李毅研究员、窦艳侬副研究员、李叶菲博士、蒋梦萍博士、焦卓磊博士、王莹博士、胡港研究生、吴超研究生根据位育初中各班级的特点,量身定制了“心灵闪电”“不耐痛是矫情么”“大脑通识”“共情背后的秘密”“神奇的下丘脑”“无创脑调控”“干细胞治疗脑疾病”“神奇动物睡哪里?” 八个主题的科普讲座。科普志愿者通过大量通俗易懂的视频、音频及图片资料,为初一八个班300多名同学们普及了脑神经方面的科学知识。由于题材新颖,事先准备充分,语言生动活泼,四十分钟的课上,同学们被贴近生活的事例,新鲜有趣的知识深深吸引。现场每个问题都能得到同学们的踊跃讨论、发言。一些课外知识丰富的同学更是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困惑。科普讲座不仅激发了同学们对生活中科学知识的探索欲,了解到不少生活中的科学常识,更是增长了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今天下午,学校举行了一场“百年复兴路”青少年科普讲座,来到我们班级的是窦艳侬老师,她为我们讲述了《不耐痛是矫情么》这一课题。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窦老师说疼痛是有传递性的。在同一个笼子里的小鼠,一只受到了疼痛的刺激,另一只未受刺激的小鼠也会产生疼痛反应;一笼两只都受到疼痛刺激的小鼠,其中一只小鼠被注射了止痛剂缓解疼痛后,另外一只虽然没有用止痛药物,它也会有疼痛被缓解的表现。这个有趣的现象吸引了我的好奇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感同身受”呢?窦老师说科学家们还在研究中,我希望有一天能知道这个谜题的答案。通过这样一次讲座,我了解了更多有关大脑的知识,也激发了我对于科普知识的兴趣,希望今后还能有类似的科普类活动。初一1班 王紫华

 

  今天学了《无创脑调控》,是一个新型技术,相对于有创脑调控,它能做到无手术,无创伤。无创脑调控能改变你的情绪,治疗如抑郁症,帕金森,精神分裂症,自闭症,中风后遗症,脑卒中等疾病,能改善我们的学习能力,运动能力等。它能通过电击,磁性,超声波,光来进行调控。通过把阴极和阳极分别放在左右耳上方并进行电击便能达到效果。我认为这项技术是非常实用的,在未来也会有许多的用途,无创脑调控也是在人类在神经学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初一2班 汤宸铭

  今天下午的校会课上,中科院的胡港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节意蕴深厚的讲座《干细胞治疗脑疾病》。在讲座中,胡老师为我们说明了“小E,小R和大N”。首先老师讲解了如何使用干细胞来治疗脑疾病的全过程。一开始,“小E”被储在-196℃的液氮瓶中,通过质粒与电流的效应,使极少的“小E”蜕变成“小R”。在时间的催化中,它们成为了神经细胞,同时通过小分子的变化来得到所想要的干细胞。这时就可以进行临床试验,成功后就可应用于治疗脑疾病以及脊髓损伤。讲座中我们与胡老师积极互动,汲取了不少的新知识,受益匪浅。这堂讲座不但使我们开拓了眼界,又为高中的生物学科打下了基础,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这堂讲座的意义非凡。初一3班 马可

 

  今天的校会课上来自中科院的焦卓磊博士给我们上了一节科普课,主题是《神奇的的下丘脑》。老师首先给我们科普了脑的结构,并把人脑与鼠脑以及猩猩脑作对比。同学们也与老师进行互动,气氛十分活跃。整节课我们都十分积极,老师讲的既生动又有趣,十分吸引我们。课程的最后同学们向老师提出了诸多问题,老师耐心地为我们解答。下课后全班都意犹未尽,我相信这是一节十分难忘的科普课。初一4班 姚迪

 

  5 月 21 日,来自中国科学院的吴超老师在班会课上向我们普及了《动物睡在哪里》的科技特色课程。在吴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科学家们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不仅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来判断是否进入睡眠,还会用到采集脑电波等方式。老师幽默诙谐的语言、认真仔细的讲解、图文并茂的课件都让我对脑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我认识到自己现阶段在努力学习课内知识之余,也要学习科研人员们刻苦钻研、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长大后能更好地为祖国发展添砖加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初一5班 毛思婷

 

  今天,我们班迎来了中科院的李毅老师,他为我们介绍了有关人类“大脑”的知识,我们听得津津有味,知道了当今世界上对大脑了解的程度,和一些研究的先进技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费尼斯?盖吉的事情。在一次爆炸中,一根铁棒从费尼斯?盖吉的左颊穿入,头顶穿出落在了两米外的位置。神奇的是,他竟然没有死,而是在手术后活了12年。但是之后,他的脾气变得异常暴躁。这可能是因为他的大脑控制情绪的部分受到的损伤。这是一堂十分有趣的课,科普了热门知识,让我们对科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在每个人的心里埋下了一颗想成为科学家的种子。这次科学家进课堂的活动,十分有意义,非常期待下次科学家们再给我们讲故事。初一6班 严晨元

 

  今天初一年级的班会课是科学家进课堂,我们班有幸聆听了李叶菲博士生动的一课—《大脑通识》。老师和我们一起完成的小试验,让我们计算出了人类神经源的传递速度是每秒5米。接下来李博士给了我们两串不同的数字让我们记忆,我们发现有规律的数字比没有规律的容易记忆,就像我们背课文或单词的时候可以把它分成几个部分,这样就方便记忆。她还告诉我们集中注意,建立联系,丰富场景,反复练习,释放存储都有助于记忆。李博士精彩一课俘获了我们的心,既让我们意犹未尽也激发了我们对科学的无限渴望。初一7班 徐相悦 

 

  今天,一位来自中科院的蒋梦萍给我们讲了《共情背后的秘密》。听了这次讲座,我收获很多。原来共情背后有这么多秘密,共情也是一种能力,可以在生活中培养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学会“共情”。遇到问题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多体会一下别人的感受,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做,怎么想,会有怎样的感受,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同时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遇事不能以自我为中心,遇到问题和冲突时,学会共情,这样才能平和地解决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初一8班 卢语杨

 

  此次科普活动不仅让社会公众对脑科学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让科研人员了解到社会公众对于基础科研的理解和需求,提升了科研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