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所成功开设科研诚信课程

发布时间:2018-06-26

  2018年6月5日至6月25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简称“神经所”)第三次科研诚信课程——《科学交流、诚信与创新》(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正式开讲。作为神经所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共有138位来自所内及其他高校和相关合作科研机构的学员注册本课程,另有100余名科研人员旁听了讲座课程。

   

  神经所是全国最早进行科研伦理教育的中国科研机构之一。研究所成立后不久,蒲慕明所长在年会报告中就曾专门阐述过“科研诚信”的重要性。在2012年,神经所更是开国内科研机构之先河,创建开设“科研诚信”课程。在借鉴国外一流高校相关课程形式的基础上,制定了内容丰富、结构完整、覆盖全面、案例翔实的科研伦理课程体系。蒲慕明院士希望该课程体系能在青年科研人员进入科研世界之初就能清楚认识什么是“科学不端行为”,以及对许多“灰色地带”的陷阱、筑起科研诚信的防线。

   

  经过六年的发展,这套课程的体系已日臻完善。目前,该课程由讲座课和案例讨论课组成,共计32学时。在《科研报导:口头报告和科研写作》的讲座中,蒲慕明院士列举了在口头报告和科研写作中常见的错误,并根据其40多年科研生涯的经验,给出了很多条具有实际指导性的建议。在《科研不端问题》的讲座中,详细描述了研究不端行为的定义,裁定不端行为的规则以及规范的生物领域研究数据处理与报道方法。在《科研诚信:灰色地带问题》的讲座中,详细讨论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报道过程中存在的灰色地带问题,强调规范的原始数据记录至关重要,对论文排名的通用规则和署名论文作者的条件和责任,做了仔细的讨论。在《如何学习科研创新》的讲座中,介绍了创新研究的本质,如何学习做创新的工作以及探索性和假说驱动的两种创新研究的特点和方法。在最后一次讲座中,蒲慕明院士分享了其寻找科研路径的历程,介绍了他的科研生涯。

   

  案例讨论课是本课程的一大特色。案例讨论首先依“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各小组指导老师的主持下,对课程提供的具体案例进行讨论;随后,在全班范围里,所有小组老师和全体学员针对“小组共识”进行再次分享交流,以求获得全班学员的共识。案例讨论课均由神经所徐春、竺淑佳、徐进、刘志勇、徐宁龙、徐敏、姚海珊、孙衍刚、李澄宇、杨天明等10位研究组长担任分组指导老师,针对13个科研诚信案例进行了深度且激烈的讨论,最终达到帮助学员明晰科研诚信的目的。

  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后,“营造诚实守信、追求真理、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勇攀高峰的良好氛围”的科研文化氛围正成为中国科学界的共识。神经所开设的科研诚信课程不仅得到了中科院领导的高度重视,而且得到了中科院上海分院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的专项支持,所有讲座课将以微课形式在院内网站共享。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