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科技发展在加速,科技传播如何“领跑”?

发布时间:2024-05-20

    拿起一瓶矿泉水,把手放在距离瓶子30厘米处,从某个视角,你可以看见自己的“另一只手”与这只手“相握”……

    在5月18日举行的上海科技节科技传播大会上,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用一个简单的即兴小实验,说明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哪怕一个简单的瓶子,也可以启迪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对科学产生兴趣。

    然而,在科技发展不断加速的当下,各种知识可谓爆炸式增长,让公众目不暇接,甚至真伪难辨。如何做好靠谱的科技传播?

把最前沿科学带到公众身边

   做好靠谱的科技传播,最直接的莫过于科学家亲自解说。近年来,“元科普”的概念开始为更多人接受,即一线科学家通过科普创作,将自己所从事的最前沿的科技,带到公众身边。

   大会论坛上,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主任吴家睿说,自己下午就要赶回单位,为前来参观的公众进行科普解说,“因为今天也是中国科学院一年一度的公众开放日,各家研究所都敞开大门,准备了丰富的科普活动,让有兴趣的公众了解科学”。

   就在张江科学会堂的科技节现场,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创新中心就带来了他们最新研究成果的酷炫体验产品——戴上VR眼镜,就能进入小鼠的大脑中,感受错综复杂的神经元。这是科研人员根据最新解析出的小鼠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制作的。

观众戴上VR眼镜体验小鼠全脑介观神经联结图谱(曹发华/摄)

    其实,在上海,不少高校、医院、科研院所都在争做科技传播的“领跑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几乎每年都出现在科技传播大会的讲坛上,“上海交大的院士、教授,乃至学生,都积极参与科技传播”。去年,该校成功获得了2027年第十九届国际科技传播学会双年会的举办权。就在主旨大会上,上海交大科技传播实验室揭牌。丁奎岭表示,要努力推动科技传播大众化、专业化、国际化。

   “过去两年,中山医院连续获得上海市医疗机构科普影响力排行榜第一名。”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提到,面向公众的健康教育已成为医院发展战略的一部分,“科技传播是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开路机’和‘播种机’,我们要抓住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的契机,塑造卫生健康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科普产品如何走通市场之路

    “从2005年起,蒲慕明先生就自掏腰包,支持所里学生开展科普教育,将自创科普课程带到四川、安徽、湖南等地的乡村学校,至今累计已有30多万元。”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副主任师咏勇的这番话,引发了上海技术交易所总裁颜明峰的感慨:我们应该尽快探索科普产品实现市场价值的路径。

    去年,上海技术交易所为科普产品开辟了交易专板“沪科普”。“科普产品的市场流通,有着自己的特性。”颜明峰说,技交所承担的交易中,有一个是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原创的线下科普课程“神奇的化学”——这个课件中相关的试剂和配方,属于技术秘密,是需要通过授权来进行交易的,而课程组织则属于技术服务,“因此完成这项交易,其实需要签订两个合同”。

    颜明峰认为,精确识别并分解科普产品的内涵,并分别寻找适合的市场路径去实现推广和转化。

    培训是另一个巨大的科普教育市场。上海市培训协会副会长王欣介绍,去年,市培训协会已在市科委、市教委的指导下,成立了科技辅导专委会,将通过规范化、专业化,来寻求更高质量的科学普及的专业培训。她透露,接下来协会将在未来科技人才、青少年科技教育方面拓展国际交流项目,研发以科技教育为主题的研学项目。

让科普“务正业”多一份认可

    网名“菠萝”的科普作家李治中获得了上海首批科技传播高级职称,这让他感受到了巨大的鼓励。“曾经,对于科普‘网红’来说,最大的瓶颈就是‘体制外’。”他戏称自己是“野生型网红”,过去不少人觉得自己离开科研去做科普,就等于“不务正业”。他希望,有了职称的认定,可以让更多人觉得做科普也是“务正业”。

    从癌症研究走到癌症科普,李治中觉得,“共情”和“平等”在科技传播中非常重要,“就好像在给儿童讲故事时,蹲下身、平视,才会更好理解到,受众为何会关心这些事,我讲的内容会给对方带来什么”。

    李治中希望,政府可以给获得职称认定的科技传播人才多一些支持,比如生产更多优质科普内容,“作为科普作家,自然没有办法完全去做只为博流量、抓眼球的‘标题党’,但可以尽量做出吸引人的好东西,如果能够让人第一眼看到的话,就能让少一点人被伪科学的‘信息茧房’所俘获”。

来源 文汇报记者许琦敏 2024年5月18日

https://m.whb.cn/commonDetail/932197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