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7
1月16日,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专项项目资助、上海科技馆精心制作的公益科普微电影《记忆旅游》在上海自然博物馆报告厅首映。该片以“脑机接口”技术为主题,通过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复杂多变的情节安排,呈现了一个融合科幻与哲学思考的故事,引发观众对科技、记忆、个人隐私和伦理问题的深刻思考。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记忆旅游》的科学顾问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副所长、研究员陶虎以及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杨天明,他们不仅深度参与了剧本的创作,还严格审查了影片中所有科技细节,包括脑机接口的工作原理、植入方式以及人类意识形成的机制等。
首映式现场,两位科学家带来了主题报告。
陶虎将脑机接口技术形容为一种能够“让病人变成正常人,让正常人成为超人”的技术。他指出,脑机接口的初期应用主要是为了帮助脑神经疾病患者和残障人士恢复正常生活,这部分人群对脑机接口技术的宽容度较高。而要将这项技术推广至普通人,就必须保证植入手术的创伤最小,同时确保植入的电极功能强大、副作用极低、使用寿命长久,并开发自动化植入手术机器人,以减少对脑外科医生的依赖。
杨天明则从大脑思维信号的角度进行了分享。他提出,如果从纯粹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类的意识是大脑中的电信号活动,通过把电极放置在神经细胞的附近,就可以观察记录脉冲信号。由于不同的行为记录的信号不同,因此可以通过信号反过来推测大脑正在处理的信息。他认为今后的发展方向包括:用更高的分辨率记录大脑神经活动、建立思维和神经活动的大数据、通过AI的帮助建立神经信号的解码模型。
需要强调的是,涉及人类及其大脑的研究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领域,伦理问题在这一领域中至关重要。实际上,对人脑进行相当程度的控制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学界对此类技术的应用范围实行了严格的限制,并极为谨慎地推进这一技术的发展。电影《记忆旅游》探讨了这些潜在的伦理风险,不仅作为戏剧性的冲突来源,也向观众传达警示。同所有技术一样,脑机接口技术具有双面性,人工智能发展的风险也类似。正如片中所展现的:我们,在智慧的两端。
来源 https://rmtzx.sciencenet.cn/mixmedia/a/202401/16/WS65a634fee4b0f632f266ac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