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7
如果我们在未来能获得他人的记忆,体验不同的人生历程,这个世界将变得更美好吗?今天上午,由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专项项目资助、上海科技馆制作的公益科普微电影《记忆旅游》在上海自然博物馆首映。这部影片以脑机接口技术为主题,打开了一扇通向记忆旅游的想象之门,探讨科技与记忆、人性、伦理的复杂关系。
《记忆旅游》今起在哔哩哔哩平台“魔都科学目录”频道免费播出,后续还将在上海科技馆三馆新媒体平台播放。本片的科学顾问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陶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杨天明,他们不仅深度参与了剧本创作,还严格审查了影片中所有科技细节。
“记忆旅游”存在伦理风险
影片女主角李淘淘是一位天才型脑科学家和创业者,她全身心投入“记忆旅游”这个创业项目,试图开创人类体验记忆的全新方式。在“记忆旅游”的世界里,用户可以获得爱人的记忆,感受爱与被爱的情感纽带;也可以获得登月航天员的记忆,重温月球上的每一步。
在这一激动人心的创业之旅中,李淘淘遇到了神秘的投资者计潜,在他俩的言语交锋中,计潜发现这位女科学家并没有向他讲述真相……影片通过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复杂的情节安排,呈现了一个融合科幻与哲学思考的故事,引发观众对科技、记忆、个人隐私和伦理问题的思考。参加首映式的一些观众觉得这部影片很“烧脑”,堪比克里斯托弗 诺兰导演的《盗梦空间》。
作为脑神经科学家,杨天明研究员谈了他深度参与剧本创作的思路:“如果从纯粹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意识不过是大脑中的电信号活动,所以大脑思维是可以被影响和改变的。”基于这个思路,影片引发了一系列关于身份、死亡与永生等终极问题的探讨。
随着脑科学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很多科学家认为,对人脑进行相当程度的控制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科学界对这类技术的应用范围进行了严格限制,十分谨慎地推进这类技术的发展。伦理问题在这个领域显得至关重要,电影《记忆旅游》就探讨了脑科学前沿研究潜在的伦理风险。
陶虎研究员说,与人工智能一样,脑机接口技术具有两面性,科学家必须妥善地控制和运用它,这样才能降低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风险。
柔性脑机接口领先马斯克
本片的两位科学顾问表示,剧中女主角李淘淘利用脑机接口技术访问、体验他人记忆的构想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现有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趋势上的合理假设。这意味着,电影中所描绘的“时光机”不只是幻想,而是一个可能在未来实现的科技梦想。
在幕后,陶虎和杨天明的专业见解为剧本创作提供了很多灵感。在陶虎看来,脑机接口技术是一种能够“让病人变成正常人,让正常人成为超人”的技术。脑机接口的初期应用主要是为了帮助脑神经疾病患者、残障人士恢复正常生活。这部分人群对脑机接口技术的宽容度较高,可以接受侵入式脑机接口、做一次脑外科手术。而要将这项技术推广至普通人,就必须保证植入手术的创伤最小,同时确保植入的电极功能强大、副作用极低、使用寿命很长,并开发出自动化植入手术机器人,以减少对脑外科医生的依赖。这一思路也是本剧中重要的情节推动力。
令人欣喜的是,陶虎带领团队以蚕丝蛋白为原材料,已研制出柔性脑机接口电极。在大自然中,蚕丝蛋白是力学强度仅次于蜘蛛丝的纤维,能够在极薄而柔性的层面上集成成百上千个电极。蚕丝蛋白包裹的柔性电极能实现无需导针的微创植入,创口直径小于0.5毫米,而且在植入时不必避开颅内血管,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这个技术环节,陶虎团队比埃隆 马斯克创立的Neuralink公司做得更好,因为Neuralink产品在植入时要使用钢制导针,必须避开颅内血管,所以创口比较大。
影片中,李淘淘向计潜介绍了以蚕丝蛋白为原材料的柔性脑机接口技术,让观众了解到我国科学家在这个科技前沿领域的重要突破。近年来,微电影和微短剧在年轻人中备受欢迎。《记忆旅游》的上映体现出上海科技馆在科技资源科普化领域的创新探索,将引导公众尤其是年轻人热爱科学、理解科学并参与科学。
来源 视频|“烧脑”微电影《记忆旅游》上映,中国科学院专家深度参与创作_解放网,上观新闻 (shobser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