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陈跃军:争做干细胞领域的领跑者 | “九三人”新征程⑦

发布时间:2023-08-10

  “人生意义何在乎?为人群服务。服务价值何在乎?为人群灭除病苦。”这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创始人、“九三先贤”颜福庆毕生信念之所在,寄托着他对后辈的殷切希望,也成为一代又一代上医人不变的初心和永恒的追求。 

  今天,让我们走近一位怀揣着同样初心的“九三人”——陈跃军。他曾就学及任教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现为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分化和再生研究组组长、高级研究员。 

  “做研究要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医学生,往大了说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往小了说要尽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希望等退休的时候,可以说我解决了某一个疾病,或者我为某一个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疗法,而不是我发了多少篇科研论文。”陈跃军这样表述自己从医从业的初心。
 

  1998年陈跃军考入了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基础医学系;2003年推荐免试直接攻读博士,进入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师从马兰教授(现为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毕业后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任教。 

  2012年,已经是副教授的陈跃军,还是想要做些临床转化前景更好、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更近的研究。他注意到了干细胞,这一国际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为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在内的很多重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可能。恰逢当时,在裴钢院士等战略科学家的推动下,2012年5月14日,科技部编制印发了《干细胞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十二五”专项规划》。他感到这一领域前景广阔,遂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人多能干细胞分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张素春教授的实验室,接受了干细胞培养、干细胞的神经分化等完整训练,学习了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干细胞分化技术。 

  2016年回国后,他加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继续从事对人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和细胞治疗基础问题的研究,希望能发展安全有效的细胞治疗策略,同时为推进细胞治疗的临床转化提供理论基础。 

  △ 陈跃军(左)与学生在实验室 


打开干细胞分化的“黑匣子”

  “很多脑疾病,比如说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脑外伤等,都会导致脑内神经元的丢失和死亡。但人大脑的神经元内源再生能力很弱,可以说死一个少一个,干细胞疗法则可以从外部移植神经细胞补充这些缺损的神经元。”谈起自己的研究领域,陈跃军侃侃而谈。 

  陈跃军的实验室主要关注几个问题:一是在已经发育完全的成年脑环境中,移植的神经细胞能否修复受损的神经网络?如果能,是怎么做到的,是随机修复还是特异性修复?是听天由命还是有序可控,这会极大地影响细胞治疗的效果。他的团队发现移植干细胞来源的神经细胞可以特异性修复成年脑内受损的黑质-纹状体环路,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动物的行为学障碍,同时不同类型的神经细胞对环路的修复作用是不同的,为脑损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这些成果发表于期刊《Cell Stem Cell》(2021)和《Brain》(2023),并申请了2项国际发明专利。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移植的干细胞有多大比例可以分化为目的细胞?怎样提高细胞纯度,实现对整个分化过程全流程的质量控制?这也是干细胞治疗领域面临的关键问题。陈跃军生动地形容当前的细胞药物就像一个“黑匣子”,里面有有效成分,但目的细胞有多大比例、是怎么分化的都不清楚。为此,他的团队创建了一种“能够跨分化阶段和时间点的高通量谱系示踪”新技术-SISBAR,解析了细胞分化的整个过程,并将移植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比例从10%的国际平均水平提高到80%,为实现分化过程的全流程质控提供了重要的底层技术支撑,可促使更安全有效的帕金森病细胞替代疗法向临床转化迈出重要一步。同时,他的团队还发现干细胞体外分化的路径模拟了体内细胞发育的过程。这些成果发表于期刊《Cell Stem Cell》(2023,封面论文),《Nature Methods》(2023)和《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2022),受到国际同行评审专家高度评价,并基于这些成果申请了4项国际发明专利。 

△ 陈跃军(中)与学生在实验室

  “我们开发SISBAR的初衷就是怎么能把这个‘黑匣子’打开,弄清楚每个细胞是怎么分化的,解析整个分化的过程,找到标记分子去表征哪些细胞是目的细胞,哪些是非目的细胞,移植之后又会变成什么东西。”陈跃军说。 


深度链接“产学研用”

  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的统计数据显示,预计2030年全球将有约930万帕金森病患者,其中中国约有494万。帕金森病已成为老龄化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以左旋多巴为主的传统药物治疗只能改善症状,且后期存在严重副作用。通过移植外源神经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最具潜力的治疗策略,临床需求十分迫切。 

  身为研究者的陈跃军也在积极推动帕金森病细胞药物的临床试验和工业化生产。他创办了上海跃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进行新一代基于人多能干细胞技术的细胞治疗药物创新性研发和临床应用转化;还与瑞金医院共同启动了帕金森病自体干细胞治疗研究项目,通过强化“产学研用”协同联动,推动形成再生医学研究和精准医学治疗新模式。 

   

  △ 陈跃军出席跃赛生物GMP生产基地开业仪式 

  陈跃军直言,从实验室到生产车间、从环境到原料、从制备技术到质量控制,细胞药物的标准化制备还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攻克。哪里可以优化技术发明人最清楚,这也是他深度融入临床转化链条中的原因所在。简单把专利卖给企业通常是做不出成果的。他要亲自具体参与转化,通过SISBAR等技术,建立全流程的质控,建立起中国自己的标准,和国际同行形成“头对头”的直接竞争。 

  △ 陈跃军接受央视新闻记者采访 

  今年年初,春节期间仍在实验室忙碌的陈跃军接受央视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希望能“掌握真正的核心技术,使我们在干细胞治疗领域,在国际上有我们自己的话语权”。他认为,与小分子药物不同,细胞药物作为新兴赛道,国内外差距并不明显,我们甚至在某些方面走在了前面,要努力成为国际标准的制定者、干细胞药物治疗领域的领跑者。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需求,面对新领域新赛道上的机遇与挑战,陈跃军还在路上。 

  陈跃军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神经分化和再生研究组组长。陈跃军主要从事人多能干细胞的神经分化,细胞谱系示踪,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细胞治疗。主要用到的技术包括人多能干细胞培养,神经定向分化,单细胞测序技术,条形码(Barcode)技术,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编辑,生物信息学分析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ell Stem Cell、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Nature Biotechnology、Journal of Cell Biology、Nature Methods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曾获得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入选2017“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曾获得2012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10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三完成人)。担任Neuroscience Bulletin青年编委,Molecular Psychiatry、Developmental Neurobiology和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等学术期刊审稿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