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我的记“疫”|比起自己被感染,我更担心核酸检测实验室停摆

发布时间:2022-04-17

    澎湃新闻记者:吴跃伟 2022-04-13 20:56 来源:澎湃新闻 

  

  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抗疫志愿者

  在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党委的领导下,“90后”何颖琦和同事们之前紧急支援上海市相关核酸应急检测实验室,完成大批核酸样本的应急检测。
  4月12日,何颖琦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她还在隔离中,等隔离结束重返工作岗位。
  从3月下旬起,中科院脑智中心的职工和研究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分两批,先后奔赴上海市相关检测机构,支援核酸应急检测实验室工作。此外,该研究所还组织多位志愿者到社区报到和服务。目前已有90多位职工、研究生积极参与一线抗疫,研究所内的抗疫工作也在同步开展中。

  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抗疫志愿者

       出发前的失眠夜

       看到所里征集志愿者的海报时,何颖琦主动报名,希望参与一线抗疫。

       何颖琦学的是生命科学专业。“有一点恐惧。但我想,我还年轻,即便不幸感染了,应该也比其他人更快恢复。”对于报名参加应急检测,她这样说。 因为社区临时封控,何颖琦没能赶上第一批志愿者的队伍。

       等到3月25日,她随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的第二批志愿者队伍一同启程,奔赴一线。

       “出发前,失眠到凌晨三点。”何颖琦说,比起自己被感染,她更担心的是,一旦样本发生泄露,或人员感染,整个核酸应急检测实验室可能都得停摆,“那得影响多少人啊,这里一天要检测约十万样本。”

       第一次穿好防护服,虽然里面套的是短袖,但她仍然可以感受到闷热,呼吸也有些阻力。“我所在的区域是核酸提取区。接手的第一块样本板就是加急的,不久后得知这块板子里的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有不少阳性,顿时感觉自己的口罩有点透风!”

       “(我)一边担心防护(效果),一边又心想至少自己的实验操作是没什么问题的,没有假阴性,所以不用重新检测。”她说,当天实验操作结束后感觉腿很酸,回到酒店后立马洗了澡;在没喝水的情况下,称了一下体重,轻了一斤多。

       穹窿下白色的“太空舱”

       照片中的核酸应急检测实验室,像是宇航员的飞船或者太空舱,建在白色的、巨大的钢筋穹窿底下,由7个平行相连的白色“大棚”组成。它们被称为硬气膜实验室,要保持洁净,每天都要被抽检环境样本。

       除了中间共用的试剂室,其余六个“大棚”被分为左右相同的两套,可以同时开始检测。

       “样本传递窗把它们连在一起。”何颖琦说,她和其他来自中科院脑智中心的志愿者们一起,分成三班,覆盖全天24小时。

       样本管中装着粉红色液体和棉拭子,从各个街道被运送过来;取出部分液体,提取核酸,然后PCR扩增,放大信号,再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出样本中有没有新冠病毒的核酸片段,以及含量是多少。

       这样的流程被切割成一个个小步骤,串成新冠病毒核酸应急检测流水线:扫码、试剂准备、样本分装、核酸抽提、扩增、复检、复测到清理样本。

       何颖琦和同事们一遍遍重复着动作,直到最终完成大批样本的整个检测过程。

       一块样本板上有96个微孔,可以加91个样本用于检测。剩余的5个孔,加3个阳性对照、2个阴性对照。 进舱穿防护服,出舱脱防护服,并进行消毒。何颖琦说,被一层层防护服包裹着,有疲惫感,稍微一动就出汗,但实验操作必须很认真,跟大家打好配合。为了节省防护设备,志愿者们尽量少出舱、少去厕所,直到交班。

       面罩和防护镜被蒸腾的雾气打湿,凝结成水珠,流到脸上,甚至眼睛里。单位购买了眼药水,辗转送到前方志愿者手里。

       最惊险的和最关心的

       志愿者窦艳侬是夜班,每天晚上11点集合,进舱换防护服,直到早上8点交班、出舱。

       她说,每天早上交班前,最关心的就是当晚检测的效率和当天的阳性率,每天早上都觉得惊心动魄。心情的阴晴,随着统计的数据实时改变。大家克服了生理上的“时差”,尽可能做到发挥最大能力完成任务。幸运的是团队磨合很快,工作效率越来越高,出错率越来越低,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高。早上交班后,大家坐着班车还会讨论当晚的经验教训,回酒店吃过早饭就回去补觉,几乎都不吃午饭甚至晚饭,到晚上8点到10点半,再吃晚饭或者泡面补充体力,等待晚班的开始。

       她所在的区还要负责所有疑似阳性样本的复检。因为舱内空间有限,所以要及时处理堆积的样本。她印象最深刻也最惊险的就是这部分工作:从大量样本中找到对应编号的疑似阳性样本管,然后进行复检、处理。孙行博士负责这部分工作,这是整个流程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窦艳侬说,为了提高效率、保证质量,大家群策群力,迭代更新了很多具体的细节,包括标签的写法和位置、扔样本时的登记和双人核检,甚至放样本的位置、台面标记、垃圾袋的分装和标记等等,都进行了细化,“这体现了集体的智慧。”

       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副主任王佐仁研究员是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统第二批PCR检测志愿队的领队。支援期间,他每天下午四点到夜间十二点上岗收样本、扫码,并做方舱巡查、协调。

       受疫情影响,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部分职工被封控在社区,就地参加抗疫工作。部分职工、师生留守在研究所,吃住都在实验室,保障基础科研设施正常运转,饲养好实验动物。

       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第六党支部书记徐春研究员参与了社区抗疫工作,他表示,不管是网格筛查,还是全民核酸,小区里面的志愿者冲在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作为党员,当然应该积极参与,为小区和社区的疫情防控贡献力量。志愿者的组织工作直接决定了小区的疫情防控质量,这让大家感到非常自豪。

       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李澄宇研究员表示,做志愿者的时候,搬运物资、维护秩序、与小区居民及物业等进行沟通,虽然都是很普通的劳动,但能为上海战疫出汗出力,贡献微薄力量,感觉很充实,同时也被邻里之间无私互助而感动,也希望疫情早日结束,让更多人拥抱美丽上海。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594230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