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报】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刘真:做出更多、更好的疾病猴模型

发布时间:2021-05-19

2021年05月13日版面:A1  作者:耿挺
 
 

  在33岁的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组组长刘真身上,既能看到一位年轻科学家的自信、沉稳和执着,也能看到一名普通年轻人在当下快节奏工作生活中常有的“压力山大”。

  在2018年体细胞克隆猴成功的巨大光环“加持”下,有着大师级核移植操作水准的刘真,不走“国内读博-出国博后—回国科研”的寻常路,而是顶着“土博士后”的头衔,坚持留在国内发展,踏上了自己的科研之路。

  两年多来,刘真努力地适应着身份的转换:从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的实验人员,到一支科研团队的领导者;从根据课题任务的完成者,到科研方向的策划者;从一名学生,到一位老师。他坦言:这一路上,压力时刻相伴,但同时也带来了动力,“能够去实现自己的想法”。

  不久前,刘真获得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这既是对刘真个人科研道路的肯定,也蕴含着对本土培养一流科研人才的殷切期待。

  国内反而处于更高的水平线上

  2018年1月,全球首批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诞生的新闻轰动全球。 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所)研究员孙强狠狠地夸赞了学生刘真:“在摸索克隆猴技术参数上,他绝对是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在体细胞克隆猴的研究中,细胞水平上的操作越精细、用时越少,直接与胚胎能否发育生死攸关。从2012年进入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攻读硕士生,刘真就开始苦练“核移植技术”。无数次的重复动作、无数个实验台的夜晚,刘真达到了10秒内去核、15秒内注核的极限操作。有一次,他在52秒内完成了6个卵母细胞的去核过程。

  时任神经所所长的蒲慕明院士为他大声疾呼:“中国有很多像刘真一样的博士毕业生。他们在最具活力的年纪出国,为国外实验室打工。为什么不把中国自己培养的一流人才留在国内的科研机构?”

  事实上,早在2016年,刘真就有机会去国外攻读博士。当时,他参与完成了一项自闭症转基因猴的研究,不少国外科研机构都向他投来了橄榄枝。但蒲慕明告诉刘真,体细胞克隆猴是所里重点布局攻关的重大科学问题,只有在这里你才有机会摘取“科研明珠”。

  “不可否认,不少科研领域直到现在,国外的水平依然比我们国内更高,去国外的实验室能得到更好的训练。”在谈及当初不出国的原因时,刘真坦言,“但是神经所给予了克隆猴研究很好的科研环境,国外实验室不一定能延续我的科研梦想,做了那么久的克隆猴,我不想轻易放弃。”

  事实上,刘真当时也不清楚体细胞克隆猴究竟能不能成功,他所能做的就是在排摸实验条件的过程中永不言弃。最终,“中中”“华华”的诞生,给了他最好的回报。2018年,30岁的刘真破格成为当时所里最年轻的研究组组长。在他看来,随着国内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不断进步,将有越来越多的博士后留在国内,并取得成功。

  既要传承优势技术,也要开拓新领域

  从最初的2名学生,到如今的由8名博士后、6名研究生、1名实习生和5名工作人员组成的20人团队,刘真已经搭建起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并将“做出更多、更好的疾病猴模型”作为目前的主攻方向。在课题的选择上,刘真团队一方面要与全所的整体布局结合起来,与其他科研团队形成合力,做出更多的灵长类疾病模型;另一方面要做基础研究,如胚胎发育学上一些难题,以帮助更好地构建模型。

  在谈及非人灵长类疾病模型时,刘真自信满满,“在这一领域我们是最有经验的。”2019年,刘真团队参与构建了携带有BMAL1基因突变的节律紊乱克隆猴模型,开启了批量化、标准化创建疾病克隆猴模型的新时代。

  而在新的方向开拓上,刘真面临的困难要大得多。“一方面要考虑同行的竞争,同时还要考虑到延续我们在技术上的优势,我们会招聘更多专业互补的博士后。”刘真谦虚地自认为还远没有达到老科学家在科研上的谋篇布局能力,他现在能做的就是在未知的领域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值得欣喜的是,刘真团队已经在新领域取得了成果。在最新一期《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刘真团队参与的一篇论文指出,一项新开发的技术能够高效稳定地加速食蟹猴传代。“简单而言,我们用外源激素来调控内源激素,可以让食蟹猴的产精时间从原来的50个月减少到15个月。”在谈及专业内容时,刘真就会滔滔不绝,“这一研究将大大缩短食蟹猴科研的周期。要知道,在药物研发上,灵长类模型有着小鼠模型不可取代的作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给学生讲自己的科研故事

  面对95后学生,刘真显得格外稳重、成熟。学生刚进入实验室时,他会给学生讲自己的故事。刘真在做体细胞克隆猴时,有一段时间克隆胚胎始终没有能够在母猴体内走出怀孕的第一步。整整半年,刘真总是满怀希望地去猴房做孕检,每次都失望而归。研究团队不断地调整着每一个条件,一个、两个、三个,都没有起作用。一直到第五个条件的改变,终于让母猴怀上了克隆猴。刘真说,这事实上就是科研的常态,需要在无数失败中不放弃,充分扎实地做好自己,才能抓住对的那一次。

  刘真也敏感地意识到95后学生与自己的不同。“他们更多的是兴趣导向,而不是我们那时候分配到什么课题就认真研究什么课题。”刘真说,“兴趣导向的好处是,学生们能够不辞辛劳地地工作;但也有极少数经历了多次失败以后,就失去兴趣了。我需要不断鼓励学生永不言弃。”如何更好地鼓励学生永不言弃,这多少让理科出身、不善言辞的刘真有些“焦虑”。刘真认为,除了兴趣导向,能在实验室里耐得住寂寞,也是科研取得成功的必备素质。

     http://www.duob.cn/content.html?id=216063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