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8-24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获悉,2020年8月20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龚能团队与梁智锋研究组在《当代生物学》在线发表了一项合作研究。该研究通过新建一种客观评价狨猴利他行为的实验范式,结合清醒狨猴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方法,发现有婴儿的狨猴家庭中,狨猴父母的解救利他行为显著提高,而且婴儿叫声可以特异性激活狨猴父母相关的大脑皮层脑区。此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研究家庭利他行为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为进一步探索利他行为的神经机制提供了基础。
狨猴作为一种高度社会化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具有与人类相似的一夫一妻制家庭结构、共同抚育后代等特点,且狨猴间存在食物分享、相互帮助、安抚等丰富的社会行为。该研究利用狨猴作为模式动物,建立了基于解救行为的实验范式,该范式主要将一只狨猴囚禁在四周被水包围的“孤岛”中,岸上的另一只狨猴作为潜在的施救者,需要克服困难跳入“孤岛”中开门将被囚禁者放出,让其回到安全的岸上。
通过该范式,研究人员发现有婴儿的狨猴家庭中,家庭成员(父母、哥哥姐姐)对解救婴儿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相比之下,如果用食物替换婴儿,狨猴不会跳入岛中,说明解救婴儿的行为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动机甚至大于获取食物。该解救婴儿的行为随着婴儿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当幼年狨猴长到两个月之后,狨猴父母就完全不会跳入岛中实施解救行为。
研究人员发现婴儿的叫声可以直接诱导成年狨猴解救婴儿,更有趣的是,婴儿叫声还可以促进狨猴父母之间的互相解救。以上所有解救行为只存在于拥有婴儿的狨猴家庭,而没有婴儿的狨猴家庭中则几乎没有类似的解救行为。
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手段发现,家庭中有婴儿的狨猴父母听到婴儿叫声时,其听皮层和岛叶皮层等脑区会被特异性激活,而家庭中没有婴儿的成年狨猴则在这些区域没有明显的激活,这提示这些脑区可能与利他行为有关,为进一步探索利他行为的神经机制提供了基础。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