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报 工作记忆是如何在大脑中存储的?

发布时间:2020-03-05

  “夏洛:大爷,楼上322住的是马冬梅家吗?

  大爷:马冬什么?

  夏洛:马冬梅。

  大爷:什么冬梅啊?

  夏洛:马冬梅啊。

  大爷:马什么梅啊?

  夏洛:……行,大爷,您先凉快吧。“

  《夏洛特烦恼》里的这段对话让人捧腹,而从科学上来说,这位大爷的工作记忆只有2个字。

  工作记忆是指大脑在秒级尺度内存储和操纵信息的一种基本认知功能,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更是众多人类独有的高级认知功能的基础,比如阅读,思考,语言的学习等。

  大脑如何在工作记忆中存储信息呢?经过大约半个世纪的研究,科学家认为存在两种可能的神经机制:持续性编码和瞬时性编码。

  持续性编码机制认为,大脑只需要通过少量的神经元持续性放电就可以存储信息;瞬时性编码机制认为,大脑更倾向于调用大量的神经元通过瞬时性放电(在单个细胞水平)来存储信息。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澄宇研究组,综合应用行为学、光遗传、电生理等手段对工作记忆的存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研究人员利用头部固定的小鼠成功地开发了一个基于嗅觉刺激的工作记忆行为范式和一套高效稳定的行为训练系统。通过反证法,研究人员构思出一组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即通过下调或者上调小鼠的行为水平,进而监测瞬时性和持续性神经元发生怎样的变化。

  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光遗传的手段抑制无颗粒岛叶皮层(aAIC)在延迟期的电活动,可以显著地下调小鼠在学习期执行工作记忆任务的行为表现水平。结合三组对照实验,他们证实了aAIC脑区主要参与工作记忆的短期信息存储过程,而不是编码感觉信息,动机水平,或运动控制等。

  更进一步,研究人员发现抑制从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到aAIC的投射也可以有效地下调小鼠的行为表现水平,以及瞬时性神经元的比例,但并没有看到持续性神经元的比例发生一致的变化。

  相反,激活从mPFC到aAIC的投射,可以显著地上调行为水平和瞬时性神经元的比例。

  这个结果提示,瞬时性神经元,而非持续性神经元,与小鼠执行工作记忆的行为表现水平有更紧密的关联,即瞬时性编码的神经机制更有可能负责在工作记忆中存储信息。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研究人员设计了第二组实验。这组实验的基本逻辑在于通过在工作记忆的过程当中人为地加入不同的干扰性刺激,并监测瞬时性和持续性神经元与小鼠抵抗外部干扰刺激能力的关联性,进而推测是哪种神经元类群负责在工作记忆中存储信息。

  结果显示,当小鼠成功地抵抗较弱的干扰时,瞬时性神经元的比例显著增加。相反,如果没能有效地抵抗复杂的干扰性刺激时,瞬时性神经元的比例也没有出现相应的上升。而在两组实验中持续性神经元的比例都没有发生任何显著的变化。

  这一结果提示,瞬时性神经元可以用于抵抗外部干扰性刺激从而保证大脑能够准确地存储任务相关信息,进而成功地执行任务。

  结合以上两组实验,该工作有力地论证了瞬时性神经元,而非持续性神经元,是负责在工作记忆的过程中存储信息的关键组分,即在当前实验条件下,大脑更倾向于通过瞬时性编码的神经机制在工作记忆中存储信息。相关论文3月5日在《神经元》期刊在线发表。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