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年创新促进会 >> 学术交流

脑智卓越中心青促会讲师团成员方文博士开展脑科学系列科普课程--《脑科学第一课》第5讲

发布时间:2024-07-01

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青年创新促进会发起,上海市首批青少年创新实验室“脑智科学2035基地”松江区灵长类脑研究中心协办的特色栏目《脑科学第一课》,聚焦脑科学学科基础、前沿热点和科技创新,邀请脑智卓越中心青促会成员、中心青促会科普讲师团成员,给青少年们带来探索大脑的系列精彩课程。

2024527日,中心青促会科普讲师团成员方文博士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松江云间中学的同学们带来了以意识为主题的精彩分享,带领同学们思考意识是什么,“我”从何而来等神秘问题。

课上,方文博士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意识的基本概念。他用“客观物质构成的大脑为何会产生主观的意识体验”这一问题引入,指出感觉意识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主观感知,并介绍了有意识的系统具有自上而下地反馈预测信号、建立世界模型需要多种信息融合并在全脑激活、身体是意识的一部分且两者共同构成了产生意识的信息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方文博士以意识与自我意识、意识为什么需要预测、“我”从何而来以及人类是否能够创造意识等问题为脉络,串联以上三个方面为重点的课堂讲解。在课堂上,方博士介绍了神经科学家是如何利用“双眼竞争”范式研究感觉意识相关的神经活动、记忆与意识产生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客观的神经活动是如何产生“这就是我的身体”的主观体验,为同学们思考“我”是如何产生的这一哲学问题提供了脑科学的思考角度。

人类能创造意识吗?”面对方文博士抛出的问题,同学们有各自的思考和答案。方文博士紧接着向同学们解释了著名的图灵实验。图灵测试要求一名测试者写下自己的问题,随后将问题以纯文本的形式发送给另一个房间中的一个人与一台机器,测试者根据他们的回答来判断哪一个是真人,哪一个是机器。通过这一著名的测试,方文博士向同学们介绍了意识可能一开始就存在,就像是空间、时间、重力一样,是物质结构中固有的属性之一,具有真实物理结构的“具身智能”可能是让机器产生意识的途径。

最后,在举手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针对课程内容向博士提出自己的疑问,本次课程在对意识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


附相关报道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qKGb0QxsAqAIwATQwGUT1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