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02
减肥说穿了就是管住嘴,迈开腿,产生能量差,从而控制体重。
很多时候迈开腿有点困难(那个躺着玩手机的,说你呢),那只能从管住嘴下手了。
但减过肥的人都知道,肚子饿是最难受的。如果能解决掉“容易饿”这个问题,在控制饮食的同时还能产生“饱腹感”,那么减肥的障碍就已经消灭掉了一大半。
今天大院er就给大家介绍一种简单实用快捷的减肥小技巧——多喝水(bushi)!
等等,先搞清楚饱腹感
但是“饱腹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要解决这一问题,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消化是怎么一回事。
消化是食物在消化道中被吸收变为养料的过程。而消化道顾名思义就是食物消化吸收和运输的通道,从上到下分别由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肛管组成。
消化道示意图
图片来源:余愫 供图
食物经过消化道的过程,好比物资车装载货物途经一个个站点。但是卡车是通过燃油产生动力,消化道又是如何推动食物向前呢?
对此,人体已经进化出最适应的运作方式。消化道通常处于轻度收缩状态,使得消化道管腔内保持一定的压力。同时当消化道感受到食物带来的机械刺激,便会以蠕动波的形式推动食物向下一段移动。
在进食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接收和监控来自消化道的各种信号,包括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和食物对消化道内壁的机械刺激,从而调控食欲。
其中进食带来的对消化道内壁的机械刺激,是让我们产生“饱腹感”的重要因素,也是人体控制进食重要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饱腹感≈饱胃感
消化道的不同位置由不同的外周感觉神经纤维支配,它们接收来自消化道的机械刺激,并将这些信号逐步传递给大脑。
其中,口腔由三叉神经、面神经和舌咽神经感觉传入神经支配,咽部由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神经支配。而食道、胃、小肠和结肠则接受迷走神经和脊神经的双重支配,直肠则是主要受骨盆脊神经支配。
在口腔中,咀嚼食物并将其与唾液混合,然后将其推进咽部,吞入食道。咽的功能就像一个食物转运者和一个看门人,防止摄入的食物进入气道。因此,口腔和咽的机械感觉在消化过程的第一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食物穿过食道到达胃时,会对胃壁产生机械压力。胃的机械膨胀会产生反馈信号,从而严格控制进食。科学家通过胃内气囊的实验发现,向胃内充气使胃膨胀可以显著抑制食欲,并且这种抑制的程度取决于胃胀的体积,而不是营养含量、渗透压或胃的pH值。
胃内气囊实验。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1]
换句话说,我们追求的饱腹感其实就是“饱胃感”。
大脑说:“胃”,别吃了!
那么问题来了,胃部的机械信号是怎么被大脑感知到的呢?
在神经水平上,我们前面提到,胃由迷走神经进行支配。由迷走神经传递的胃胀信号进入大脑的一个叫做孤束核(NTS)的脑区。从那里,这个信号被进一步传递到后脑和下丘脑区域,以调节摄食行为。
科学家已经确定了一系列对胃胀信号有反应的大脑区域,包括臂旁核、下丘脑亚区、杏仁核和岛叶皮层。
最近的一项研究指出臂旁核中一群表达强啡肽前体(Pdyn阳性)的神经元接收了孤束核传递过来的胃胀信号,在控制食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光遗传或者化学遗传的手段激活这些神经元会产生持续的食欲抑制信号,阻碍进食;而抑制这些神经元则会导致食物、水或盐的过度消耗。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臂旁核的这群神经元通过胃产生的机械感觉信号监测摄食。进一步地,臂旁核的神经元还会“招募”下丘脑的神经元来控制食欲。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当动物已经对食物有了食欲时,才能观察到抑制这些神经元的效果,这表明这些神经元的活动为摄食提供了负反馈,以防止有害的过度摄食。
简单来说,支配胃的迷走神经是一个信号接收器,将胃的机械信号送到中转站——孤束核。孤束核负责将接收到的机械信号传递到加工站——臂旁核。来自胃的机械刺激强的时候,臂旁核Pdyn阳性神经元活性下降,向下游的区域,比如下丘脑,发出“我饱了,别吃了”的指令。
“饱腹”信号传递通路
图片来源:余愫 供图
除了喝水,还能这样“欺骗”大脑
综上所述,来自胃的机械刺激可以让我们的大脑意识到“已经饱了”,从而做出限制进食的反应。
根据这个原理,控制饮食就变得简单起来:给你的大脑传递一种你已经饱了的假信号。所以多喝水是个经济实惠的好办法。
相比于摄入固体食物,科学家发现摄入液体对胃的机械刺激更大,更有利于产生饱腹感。
不过,通过多喝水“欺骗”大脑、控制食欲的办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去厕所的次数会大大增加,有人多喝冰水后会腹痛……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前面提到过,来自消化道的机械刺激反馈只是控制食欲的途径之一。也就是说,你的大脑没那么好骗!
它还可以通过监测营养物含量、能量代谢等方式来调控摄食行为。所以,除了多喝水,饮食中增加一下粗纤维的食物,例如粗粮,蔬菜等等,也有助于增加饱腹感,并且还能维持相应的能量供给,一举两得!
看来,“迈开腿,管住嘴” 的减肥秘籍我们还可以加上三个字“多喝水”。
参考文献:
[1] Kim, D.Y. et al. (2020) A neural circuit mechanism for mechanosensory feedback control of ingestion. Nature 580 (7803), 376-380.
[2] Kim, M. et al. (2022) Neural signalling of gut mechanosensation in ingestive and digestive processes. Nat Rev Neurosci 23 (3), 135-156.
作者: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王林翰 余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