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文章

王飞 解药何时能到?

发布时间:2020-02-18

  作者: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王飞

  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肺炎席卷中国,武汉封城,各地自保。

  一时间,大家对如同幽灵般存在的新型冠状病毒形成了恐慌,口罩脱销,谣言四起。

  好在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应对传染病的基本方法早已广为流传: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

  但是这些都是无奈之举,无论隔离、停工,还是取消社会活动,都是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

  如果能够找到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大家的心里才会有个底,才能做到一药在手,说走就走。

  可是,解药何时能到?这成了一个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

  随着疫情的发展,各种能够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一旦被报道,就会在社会上引起一波波的浪潮。

  2020年1月25日,由饶子和院士领衔的团队率先开展了针对新冠病毒的药物筛选。

  他们深知找到一种崭新的药物来治疗新冠肺炎,在时间上是不切实际的。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中,只有在短时间内找到有效的药物,才能解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所以他们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首先对新冠病毒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进行解析。之后,针对病毒结构虚拟筛选已有的药物。

  通过对已有药物的重新认识,他们最终发现了30种潜在药物。消息一出,举国喧哗,好像病毒恶魔轰然倒地。

  但是,我们不必高兴的太早。人们很快发现,这些药物不一定有用。因为这些药物只是预测的结果,还没有任何实验和临床证据。

  任何假说只有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成为真理。现在我们只能说这些药物通过软件预测能够治疗新冠病毒,但具体有没有效果,只有病人吃了之后才能知道。

  但是这一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新药来不及做,不如我们试试旧药。反正已经存在,没准还有副效应,能治新冠肺炎。

  2月4日李兰娟院士在武汉公布了治疗新冠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

  李兰娟院士通过离体细胞实验证明了两种处方药对新冠病毒的复制有抑制作用。他们发现西药阿比朵尔,达芦那韦在一定浓度下可以抑制新冠病毒的复制。

  但是这一剂良药真的是解药吗?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好像还没法下定论。因为他们仅仅利用离体细胞实验证明了某种药物可以抑制病毒,但是在人体的整个系统中有没有用,还没有直接的证据。

  其实对待细胞内的病毒和对待人体内的病毒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可能被飞来的巨石砸死,可一个国家不会因为一场泥石流而灭亡。

  离开人的整体来谈疗效,更像是纸上谈兵,发发文章可以,具体如何用药,还得听临床医生说了算。

  那最后,我们只能去医院里寻找解药了。真正能救人的药,才是好药。

  2020年2月1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了美国首例确诊新冠肺炎患者被成功治愈的病例。

  患者是一名35岁的男性,1月19日从武汉回来后因咳嗽和发烧遂到华盛顿州斯诺霍米什县的诊所就诊。

  之后美国疾病防控中心通过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PCR)的方法确诊此人患有新冠肺炎。

  医院前期主要对患者进行支持性治疗,但不见好转。在住院第7日晚上,医师将一种试验性抗病毒药进行了特许用药。

  在用药的第二天晚上,患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截止到1月30日,患者除咳嗽改善比较缓慢外,其他临床症状均已消退。

  这种特许药是吉利德公司(Gilead)的一种处于研发阶段的核苷酸类似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大家戏称“人们的希望”。它最早是针对埃博拉病毒开发的一款药物。

  其实这种无心插柳的例子早就有了,现在销量很大的西地那非(俗称“伟哥”)当年就是用来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但是人们发现其对男性性功能具有促进功能,后来得到广泛使用。

  这下我们可以说找到解药了吧!都有患者被治愈了,应该尽快从美国进口这个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

  且慢,越是特殊时期,越需要我们的理智。

  虽然这个药治愈了一个患者,但这只是个例,个例往往不能代表整体情况。这也就是说,这个人吃这种药有用,其他人吃这种药不一定管用。

  因为人体复杂之处就在于每个人和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一样,这位患者康复可能缘于其之前较好的身体素质。而其他身体条件不好的患者可能吃了这个药反而没用。

  而且,这个患者能够得到治愈,也不是因为只吃了这一种药,我们无法排除其他药物对治理这个病所作的贡献。

  有可能瑞德西韦的成功只是因为其站在了其他药物伟人的肩膀上,在其他药物起效的时候,患者也吃了瑞德西韦,最后治愈了。我们不能把功劳都给了瑞德西韦吧。

  那到底如认定解药真的管用啊?如何判读患者是因为吃这种药好的,还是因为自身痊愈了?如何排除吃这个药对患者心理上的安慰效应呢?以及这个药对其他人有用吗?老人、小孩、孕妇都能吃吗?

  要想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进行大规模的随机双盲对比实验。这样才能确定某种药物对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什么是大规模随机双盲对比试验呢?其实说白了就是人要多,用来取得更符合整体人群规律的数据。再就是吃药的人和发药的人都不知道是什么药,排除吃药带来的安慰剂效应和人的主观偏见。最后比较药物组和安慰剂组在治疗效果和副作用上的差异。

  2月5日,由吉利德公司发起,中日友好医院的曹彬教师牵头开展了瑞德西韦的临床实验,预计在4月27日结束。

  这一第三期的临床实验将在中国招募270名患者,主要进行瑞德西韦对治疗轻度和中度新冠肺炎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测试。

  为什么需要这么久呢?其实临床实验一般包括一二三期,不同期有不同的目的。一期一般是测试药物的剂量,不能多吃,也不能吃少了。二期的目的是验证药物的安全性,保证药物没用很大副作用。三期才是验证药物是否有效,与安慰剂是否有显著差异。

  大多数药物会死在不同的临床试验时期,就像打游戏过关一样,只有坚持到最后见boss的才是最牛的。通过临床试验的药物,最后通过相关部门审批后才能上市,最终造福人类。

  制药界有句话说:十年十个亿。意思是能够研发出一款新药,需要至少十年的时间,花费十几个亿。如此巨大的投入可见新药研发之难。

  新药的研发往往要经过药物的筛选,体外实验,体内实验,临床一二三期,最终通过相关机构批准才能通过。

  药物的诞生大都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和数以亿计的投入,而伴随他们的是数以万计的流产药物。

  由此看来,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任重道远。或许瑞德西韦在4月27日结束临床三期测试后能够顺利通过批准吧,那样患者可以更早地吃到救命药。

  现阶段的各种可能治疗新冠肺炎药物的报道,让我认识了药物发展的过程,也让我们学会到了如何判读一个药物是否真的有效。

  真正的解药是经过严格的科学实验,经过大规模的人体实验来证明的。也许抗新冠肺炎的解药一时还不能拿到,但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对于鉴别市场上各种假药有了经验。

  希望这次灾难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痛苦和损失,更应该带给我们的是如何科学地认识疾病,如何理智地分析各种信息,不被谣言所迷惑,让我们在面对其他疾病时也能够找到真正的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