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歌
蒲慕明院士为上海500余名科技工作者作《科研诚信与创新》主题报告
9月6日下午,上海市科技党委、市科委、市科协联合举办2019“科研诚信与创新”主题培训。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主任、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院士应邀作《科研诚信与创新》主题报告。在沪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学会协会等单位负责同志,上海市浦江人才、青年科技启明星、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入选人员代表,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试点的项目负责人等500余人参加培训活动。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华医学会副会长陈赛娟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丁奎岭院士,复旦大学党委常委、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赵东元院士,国家科技部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司副司长冯楚建出席活动。上海市科委主任张全、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副书记陈龙,上海市教委巡视员蒋红,上海市科协副巡视员黄兴华出席并讲话。本次活动由上海市科委副主任谢文澜主持。
会上,蒲慕明院士探讨了科研诚信的概念、规则和一些“灰色地带”现象,集中阐述了科研人员如何做负责任有诚信的科研,怎样处理科研诚信与创新的关系,以及如何面对科学探索的挑战等问题,并分享了他严谨治学的科研态度,以及对科技创新事业的执着追求与热爱。《关于科研不端行为投诉举报的调查处理办法(试行)》所称的“科研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科研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或者严重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行为,包括:抄袭、剽窃、侵占他人研究成果;编造研究过程,伪造、篡改研究数据;购买、代写论文,虚构同行评议专家及评议意见;以弄虚作假的方式或者不正当手段,意图获取科技计划项目(专项、基金等)、科研经费、奖励、荣誉、职务职称等;违反涉及人类生命健康、实验动物保护等科研伦理规范;违反研究成果署名、论文发表规范;其他违反科研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或者严重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与行为准则的行为。在蒲慕明看来,这一界定与欧美科学界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相仿。试行办法出台后,最重要的是严格落实,加强监管并严肃惩处这类行为。“国内不少科研机构都发布过这类文件,但遇到被举报的科研不端行为后,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与之相比,一些发达国家的监管、惩处力度大得多。例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设有科学诚信办公室,专门处理投诉举报,一经查实,就会给予涉事科研人员停止基金资助3—5年等惩处。这种态度和制度,是发达国家科研不端行为相对较少的一大原因。
随后,在东方卫视首席记者、主持人骆新的主持下,蒲慕明院士、陈赛娟院士、丁奎岭院士和冯楚建副司长围绕“科研诚信与创新”进行了互动对话,分享了各自观点,同与会代表作了深入交流。
最后,张全主任作总结讲话,他指出,科研诚信与科技创新,是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就是不忘初心,创新就是牢记使命。他寄语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将科研诚信作为自己科研的“生命线”,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科研单位则应给予科技工作者更多的信任、宽容和自主权,营造宽松的良好科研氛围;同时,要加强内部监督、明确规范和要求,对科研工作的不良倾向要早提醒、早纠正。
今年年初,上海发布了科改“25条”,给予科学家更多自主权。8月23日,上海在全国率先发布了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办法,明确了不端行为的界定、投诉举报的渠道、查处的规则和程序,以及对举报人和被举报人合法权益的保护,等等。下一步,市科委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改“25条”,会同相关部门,大力推进科研诚信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以信任为前提,以诚信为底线,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按照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原则,建设好科研信用信息平台,运用信用管理,优化创新治理;加强科研诚信的宣传教育,推动形成崇尚诚信、践行诚信的良好氛围,让“诚信”成为科研人员攀爬科学高峰时的安全绳,成为科研人员遨游科学海洋时的漂浮板,成为科研人员占据科技制高点时的避雷针。
文字图片由上海市科委和解放日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