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香桐先生生平简介

  我国著名的神经科学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罗马尼亚医学会名誉会员,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外国名誉院士,国际脑研究组织中央理事会理事,世界卫生组织神经科学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巴拿马麻醉学会名誉会员,美国全国卫生研究院福格提常驻学者,国际神经网络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原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神经解剖学杂志》名誉主编张香桐先生于2007年l1月4日15时45分在上海华东医院因病逝世,享年101岁。

  张香桐先生,河北省正定县人,生于1907年l1月27日。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系,次年在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汪敬熙先生处做神经解剖学研究工作。1943年张香桐先生去美国留学,1946年获得美国耶鲁大学生理系的哲学博士学位。1948—1956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担任助理先生,1956年底回国。1957年至1980年,担任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84年至1999年任原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名誉所长。1999年l1月起担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1957年被评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9年起连续被评为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及先进工作者称号,1980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国际Threshould奖,1992年获国际神经网络学会终身成就奖,200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从1933年起,张香桐先生在神经生理和神经解剖学领域辛勤耕耘了整整七十四年,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成为国际著名的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先生是树突生理功能研究的先驱者之一。神经细胞的轴突能够传导神经冲动,树突的功能是什么在五十年代初,对这个问题还了解得很少。张香桐先生从树突占据大脑皮层总体积1/3以上的事实出发,认为树突必然在大脑皮层的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他用电刺激大脑皮层表面等方法来研究树突的功能。1951年,他发表了“直接电刺激大脑皮层产生的皮层神经元的树突电位”一文。1952年,在美国冷泉港学术讨论会上,张先生宣读了题为“大脑皮层神经元的顶树突”的报告,阐述他对树突功能的看法,即在大脑皮层中,在神经细胞树突上分布着大量突触,由于来源分散以及树突棘的高阻抗,它们的主要作用可能是精细地调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对大脑皮层的功能起重要作用,而分布在细胞体上的突触很密集,它们产生的突触兴奋对引起神经元放电是最有效的,并提出树突是有电兴奋性的,是能够传导冲动的。从1950年到1956年,他在美国Journal ofNeurophysiology上发表了“单次电震击施于皮层表面后大脑皮层兴奋性变化”等12篇相关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个阐述了树突上突触连接重要性的人”。

  1989年在美国出版的《神经科学百科全书》,在附录“公元前300年至公元1950年间对神经科学进展有贡献的人物简介”中,收人了张先生的两项研究成果。一项是张先生在耶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猴运动皮层内肌肉部位代表性”一文,被认为是这一领域的经典工作。另一项是对猫后肢肌肉神经中传人纤维组成的研究,是张先生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期问和著名神经生理学家Lloyd一起做的。张先生和Lloyd测量了肌肉神经中的大量传人纤维后,发现按纤维的直径大小划分,肌肉神经的传人纤维确实可以分为I,II和III类纤维。这种肌肉神经传人纤维的经典分类法,至今还一直被采用。张先生的另一篇重要论文“皮层丘脑循回线路的重复放电”首次令人信服地证明,在皮层诱发电位之后出现的重复放电是皮层~丘脑回路活动的结果,这种活动可能是脑电波节律活动的基础之一。我们现在还知道,它在从觉醒到睡眠时丘脑的两种工作模式(即中继和振荡模式)的转换中起重要作用。张先生在视觉系统方面也做过许多研究工作。例如他发现,刺激外侧膝状体引起的皮层诱发电位,可因较弱的背景光的持续照射而增大。背景光不但能提高视觉中枢的兴奋性,而且可以提高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这种效应被有的国外科学家称为“张氏效应”。

  1992年,国际神经网络学会授予张先生终身成就奖,以表彰他“对增进我们关于生物神经网络的理解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授奖证书上写道,张先生“对于我们在高等脊椎动物感觉运动皮层和脑干系统定位组织的基本概念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他自1950年开始作的多种关于大脑皮层神经元树突电位的研究报告,形成了一种划时代的重要标志。它为树突电流在神经整合作用中起重要作用这一概念,提供了直接证据”,“这一卓越成就,为我们将来发展使用微分方程和连续时问变数的神经网络,而不再使用数字脉冲逻辑的电子计算机奠定了基础”。

  张香桐先生对针刺镇痛的机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首次发现丘脑的束旁核和中央外侧核中有特异地对痛刺激起反应的神经元,而且有许多神经元对躯体和内脏的痛刺激都产生反应;针刺和镇痛药能抑制这些神经元的痛反应。他由此提出,针刺对束旁核和中央外侧核神经元痛反应的抑制可能是通过中央中核一大脑皮层一束旁核、中央外侧核的神经回路而实现的。张先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针刺镇痛过程中丘脑的整合作用”一文中,提出了针刺镇痛机制的“两种感觉相互作用”的假设,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张香桐先生为中国神经科学事业的发展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献身科学、严谨谦虚、艰苦创业、不断奋进的科学精神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淡泊名利的为人处事态度,都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他的卓越的学术贡献和为中国的神经科学所建树的功绩将永远载人史册。

  张香桐先生的逝世使我国科学界失去了一位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我刊也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名誉主编和长者。他的逝世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悲痛和无尽的思念。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他的遗志,努力办好本刊。

  张香桐先生,安息吧!您的科学成就和崇高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张香桐先生的照片和主要资料由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提供,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神经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二oo七年十一月二十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