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记我的导师王以政研究员
时光如荏,岁月如梭,掐指算来,在王老师实验室已经呆了六年有余。从小学到研究生,二十多年的求学路上我遇到过不少老师,唯独研究生阶段的导师是我接触时间最长,交往最频繁,受影响最大的。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道德的典范,更是爱心的化身。在这六年多时间里,我的心灵经历洗礼,心智逐渐成熟,人生观得到升华,给我带来这么多进步的就是我的研究生导师王以政研究员。他高尚的人格魅力,高昂的科研热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实验室每一位成员。我深深地为自己能够遇上这样一位导师而感到庆幸和自豪。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为导师,王老师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折服了与他接触的每一个人。尊重是他处事的基本原则。记得第一天来王老师实验室报到的时候,他就跟我说要学会尊重自己,更要尊重别人。在随后的研究生生涯中,我逐渐体会到这一句简单话语后蕴含着多么深刻的哲理,逐渐体会到王老师的这种尊重,尤其是对学生的尊重。在我们课题组,学生研究的自由度比较大,只要我们自己有比较有说服力的想法,而且也有初步数据支持,王老师就会尊重我们的想法,而且全力支持我们去尝试。但是每个学生的课题进展有快有慢,王老师在为进展顺利学生高兴的同时,也会去关心询问课题进展不顺的学生,积极为他们提供帮助,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困境。整个实验室沐浴在温暖的氛围中,实验室的每个成员都会觉得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平易近人的王老师很少以老板自居,反而以老师的称呼为荣,并以老师的职责严格要求自己。他认为作为老师,尊重学生首先要为学生着想。在实验室以前的一位师姐因为暂时课题进展不顺而打算放弃攻读博士学位时,他因为没有坚持劝阻而一直心存内疚;在别的实验室学生读研期间走极端时,他会跟着着急并感慨假如是他自己的学生该怎么办。他意识到当学生来到实验室的那一刻起,出于对他的信任和尊重,他们将自己未来五六年的青春和梦想托付给了他,他告诉自己不能辜负学生对他的这份信任和尊重,所以在他眼里,学生按时毕业,顺利拿到博士学位,拥有一个愉快的结局是他作为导师的职责和义务。
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作为导师,王老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样深深地感召着我们每个人。在平时的交流中,他常常提醒我们:花着纳税人的钱来做基础科研,我们该怎样为他们做点实际贡献。在他的影响下,这种社会责任感也成为了我科研的动力以及研究方向选择的原则。王老师的社会责任感还体现在一些细节上。他经常会在离开实验室之前把一些可以关掉的电灯,空调和仪器都关上,并提醒我们坚持这样可以为国家节约电力。积水成流,要是我们每个人都养成节约的习惯,那么每年可以节省多少煤炭,减少多少石油的消耗,大气污染的排放,还会缓解一系列的国际争端。在他的建议下我们设置了一个回收箱,把平时不用的文件纸张或者塑料瓶分类回收,这样既可以废物利用,节约资源,也可以给收入微薄的保洁员工们增加点收入。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一渔,终身受用。每每这时,我不禁暗自感叹,我的导师不仅仅在学业上指导我们,也在用自身行为为我们做表率,让我们在学业精益求精的同时在思想道德上亦得到升华。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为导师,王老师真心为学生考虑,他希望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今后都能有一番作为,对社会能有贡献,这也是对他最大的回报。因此他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们在读研究生期间等够学到真才实学,为今后的人生道路积累资本。他常常告诫我们,做研究要踏踏实实,来不得半点马虎,有些知识是要一定要牢牢掌握,深刻记忆的。所以当我们没有达到他的要求,他会用他那大的吓人的眼睛看着我们,那份失望感让我们无地自容。但是对事不对人,有时似乎不讲情面,但过后他又会真心与我们一起分享我们成长中的每一个喜悦。王老师说话很有涵养,也很注意分寸,往往都是诸如“你哪里哪里还可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之类鼓励的话,很少使用“你哪里哪里不行”一类尖酸刻薄的词语,批评我们的同时也会注意尊重我们。同时身体力行,他严格要求自己,在投改论文这样的紧要关头,他亲力亲为,和我们一起全力以赴,干劲十足,完全看不出他年过五旬的年纪。若是遇上因为身体或别的原因耽误了,他竟然还会不好意思地表示歉意。最近几年,从我们实验室走出去的两位师兄先后做出了非常出色的工作,即将拥有自己的实验室。得知这些消息时,他打心底里高兴,仿佛是自己的孩子拿到这些荣誉一般,眼神里都流露出无比欣慰和骄傲的神情。遇到这样的导师,我们怎能不暗自庆幸和自豪。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在我漫长的求学道路上,在我人生关键的成长历程中,能够遇上王老师这样一位研究生导师,是我一生的幸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心怀高远,奉献社会,王老师用行动诠释了自己高尚的品德。我会怀着一份感恩的情,把从王老师他 这里学到的东西传承下去。
(作者:贺焯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