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阳 我们心中的导师

   我们心中的导师

  想必每个学生在开始研究生生活之前都对未来的学术生涯抱有各种憧憬,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自己会遇到什么样的导师(或者说是老板)。我记得本科申请出国的一群人中也有各种评价导师的标准,有人还整理出了不同文化背景导师的优缺点,美国导师欧洲导师犹太导师印度导师日本导师大陆导师香港导师台湾导师….林林总总。能遇到“好”的导师,也许是学生最大的幸运。但究竟什么样的导师才是“好”导师?我们心中的“好”导师究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属性”?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一位“好”的导师,前提是拥有精湛的学术造诣,这不仅仅是表现在研究课题的前沿和实验技术的纯熟,也表现在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端正的学术道德。研究生阶段是一名科学工作者最重要的成长阶段,无论是在学术水平的提高还是在科研态度,治学观念的形成,研究生的几年时间都非常重要。没有人希望在一位捣糨糊的导师手下工作,也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导师出现学术丑闻。能跟随一名“牛”导师,无疑能站在比其他人更高的起跑线上,对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也大有益处。

  然而,工作杰出仅仅是评价导师的一个方面,我认为对学生来说影响最大的还是一位导师的“风格”。这是一个看上去很抽象的词语,也许用《亮剑》中的台词可以类比:“英雄或者优秀军人的出现往往是由集体形式出现,而不是由个体形式出现。理由很简单,他们受到同样传统的影响,养成了同样的性格和气质。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和性格是由这只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只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失,人员更迭,这只部队灵魂永在”。导师作为实验室的领导者,是研究团队的灵魂人物,无论是他的工作精神,还是其为人处事的态度,都会对整个实验室的研究氛围和风格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先进的实验仪器和优秀的实验人员能够代替的,而是与导师的人格魅力具有很强的关联。一位“好”的导师,一般都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能够团结和感染实验室的学生和工作人员,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的激发实验室每一个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学术潜力。国外有很多著名的实验室,他们的杰出工作和高质量文章的出产率令人惊叹,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先进的实验器材(国内实验室在硬件设施上并不比他们逊色多少),而是这种优秀的学术氛围。这种氛围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出现的,而是在导师的领导下,经过几届甚至更多学生的努力才能逐渐形成,并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改变着每一个后来者。因此,相对之前所说的学术造诣,导师的个人风格对学生来说更加重要,这不仅仅决定了研究生时期的工作环境和学术氛围,对今后的学术道路和职业轨迹都会有重要影响。无论今后是否选择科研道路,这种影响都会伴随终生。

  每个学生评价导师都或多或少的加上一些自己的喜好,因此是学生和导师的相性也是评价“好”导师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其实与导师无关,而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性格评价。每个导师都有自己的风格,而同样风格的导师对不同的学生也许有不同的影响。比如有些学生就喜欢比较宽松随和的导师,有些学生更倾向于在在一位严格的导师手下工作,认为这样会比较具有工作的推动力。因此,每个人心中的“好”导师,更多的是最适合自己的导师。

  前面说了一些学生之间对导师的一些评价标准,在我们根据种种标准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好”导师时,不能忘记其实导师们心目中也存在着“好”学生的种种标准。一位“好”的导师固然会对自己的科研道路增添很大的优势,但更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的努力。“好”的导师加上“好”的学生,最终才能做出优秀的研究。

  (作者:方阳)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