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我是来自上海生科院神经所的高树琛,非常荣幸到此参加天平社区青年演讲比赛。我演讲的题目是: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演讲的题目来自一本叫做《达摩流浪者》的书。“贾非,我们知道,我们俩是永远不变的――永远的年轻,永远的热泪盈眶。”这句话,是结尾,也是点睛之笔。

  许多次面对失败与挫折时,我会默念这句,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不自觉的就会让人生充满了昂扬的斗志,选择不屈的去战斗,直到光荣的顶点。

  生命犹如一条蜿蜒的河流,我们总是在不断的选择,时而交汇、时而分流,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是独一无二的,沿途的风景也各有千秋。王尔德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在探寻人生意义以及理想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有迷茫和退缩。青年人,尤其是致力于科研事业的青年,都应该怀揣仰望星空的梦想,笃信无限精彩在险峰。

  2012年,经过层层选拔,我有幸成为中科院神经所的一名研一新生。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尤其是志愿为祖国脑科学做出贡献的的新时代青年来讲,我希望与大家分享我在科研生活中的感受到的点滴蜕变。身边小小的科研梦,是怎样扛起大大的中国梦。

  今年4月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特别提到为人脑绘图的计划。对人类而言,大脑的复杂程度及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器官无法比拟的,它对各年龄段的人都至关重要。

  理解人脑的运行机制不但有助于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氏症等脑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可揭示人脑的高能效、高可靠性之谜,对人工智能研发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它还有助于破译人机界面智能化的世纪难题,开发全新的信息处理系统。

  鉴于此,脑科学被发达国家视为科研领域“皇冠上的明珠”,并得以蓬勃发展,成为近20年来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美国国会曾将20世纪的最后10年命名为“脑的10年”,日本制定了“脑科学时代”计划,德国、英国、瑞士等也不甘落后,推出了本国的神经科学研究计划。

  与此同时,作为中国脑研究的国家队,我们身上的任务不言而喻,那就是在相对落后的科研条件下,通过更加刻苦的的努力和不懈的付出,做出国际一流,甚至超一流的科研成果来。

  当我发现,每一轮轮转,凌晨3点后走出大院门口的都有我们熟悉的同学;生理楼、神经科学大楼连在假期的深夜都灯火通明;我的学长们,通宵记录猕猴实验数据后还能开心的像孩子;念及这些,我的心会被莫名的触动,乃至感动。而当我在此,把握这次机会为我们科院同仁和大家分享感悟时,当我因为背后有一支强大优秀的科研青年队伍、当我因为身前有一批卓越的科研巨匠俯身甘为孺子牛而毫无畏惧的时候,我终于明白我们的学术生活逐渐蜕变出了什么――

  那是由一群优秀的个体组成的团体,所具备的气质与心态――追求卓越!当这个集体中大部分成员都将“卓越”定位自己的目标,它就在这个集体中迅速的汇聚成一股力量,影响着集体中的每一个人。

  的确,在进入这个集体后,我们共同经历了最严格的训练:最优秀的老师,最繁重的实验强度,最残酷的淘汰制度。而当我们放弃了懒觉,放弃了游戏,放弃了假期,我们获得了作为优秀的资本,与此同时我们共同蜕变出了敢于“追求卓越”的信心和决心!!

  几天前,在神经所的的档案中我找到了我们所长蒲慕明先生的这样一段话:

  “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中……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投入紧张的实验操作,并且用两小时以上的时间从事与科研直接相关的阅读等工作。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则应主要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

  半年多以来,这种刻苦奋斗精神一直在这个集体中孕育着,成熟着。置身其中,我们反而无法察觉,反而把它当作了平凡。在困难面前,我们不断重复思考,重复。在障碍前,我们只会选择前进,前进!看到此,有的人可能会说:“这没什么啊,本来就应该做的嘛。”但是如果不是想精益求精,做到最好,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这点!这也正是我们可爱的地方吧。求索卓越――是这种态度,让我们彼此鼓励,在充满荆棘的日子里不曾丧失斗志与信心;也是这种态度,让我们相互提醒,在荣誉的乐土上不满足现状,继续寻找新的挑战与目标。

  我们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长。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我们是仰望星空的中国青年,我们知道,有梦想,有勇气,有担当。我们是脚踏实地的中国青年,我们懂得,要努力,要付出,要实践!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2013,在追求卓越的路上,我们依旧并肩通行。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