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渝攀高峰 满腔激情写春秋

  矢志不渝攀高峰 满腔激情写春秋 

  ――一名青年学子的科研感悟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谭国鹤

  岁月如梭。当我停下匆匆忙忙的脚步蓦然回首,发现自己从一个科学研究的门外汉正在逐步成长为一个步履蹒跚但已然陶醉在科研世界的初学者。虽然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不长,所做的工作也相当有限,但是细细回首,感触良多,在此浅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卡尔?马克思说:“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受,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民服务。”大学五年临床医学专业的学习,奠定了我矢志为病人解除病痛和为社会实践服务的人生态度和奋斗方向。在经过三年基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之后,我有幸得以进入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这个一流的神经生物学研究机构继续求学深造。在这里,我结合自己的医学背景知识,加上新学习的生物学技能知识,致力于自己一贯关注的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以实现自己从根本上了解疾病的机理从而更好地为临床实践服务的工作目标。在导师熊志奇研究员的指导下,我选择了癫痫这一重要的神经系统疾病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试图发现和掌握癫痫发病过程的关键神经调控规律,以寻找更好的防治思路和药物研发靶点。在这几年中,我着重研究了生长因子神经调节素1(Neuregulin 1,NRG1)在癫痫中的作用及其相关的机制。

  我的课题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感受足以用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三句话来概括,就是:第一阶段,初入师门,选题立意。这个时期,踌躇满志,开始进行实验探索,大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觉;第二阶段,辛勤实验,寒暑不辍。到了这个时期,才意识到在科学道路上的登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一项值得探索的科学研究必须要辛勤付出、踏实耕耘、甘于寂寞并默默奉献,着实达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状态。第三阶段,整理书写,完稿收工。在无数的日夜之后,当所有的心血变为惊喜的科研发现,苦苦探索之后在客观现象中挖掘出了有价值的规律,终于体会到了那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滋味。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以下几方面尤其体会深刻:

  一,查阅文献和选好方向是科研的良好基础。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异常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很少可能像几十年前甚或几百年前的经典科学时代里的沃森、克里克、爱因斯坦、牛顿等人那样发现特出的重大科学问题,探索出极具开创性的科学理论。除了极少数人的工作可能还是独一无二和令人惊异的之外,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者的工作都是建立在别人的工作基础之上。所以,科学研究的首要问题是了解相关领域里的研究成果和现状,查资料、看文献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来说,要养成大量阅读文献的好习惯,通过泛查资料,然后筛出其中优秀的一些进行细细品读,可以打开眼界,扩充知识面,并且学到诸如选题立意、思路设计和实验操作等许多方面的技巧,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而在选题的时候,“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个受用的方法――在查资料、读文献的过程中,多从别人的研究中发现新的观点、未解决的科学问题、能够在交叉学科里有发挥余地的科学规律。这样,我们会发现很多好的研究方向和思路。而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之一,哪怕向前推进一小步,也都是为科学作出了贡献。

  二,踏实肯干和艰辛付出是科研的必由之路。选好研究方向之后,惜时如金和勤奋苦干就成了科研工作高歌猛进的必备工具。我们神经科学研究所的所长蒲先生说到“做科研工作仅仅靠8小时工作制是远远不够的”,告诫我们需要惜时如金;中科院老一辈的科学家张香桐先生强调“业精于勤,荒于嬉”,告诫我们必须勤奋苦干。光荣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的,我无意炫苦,但是科研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的确是一个伴随着无数心血和汗水的过程。尤其是刚开始摸索现象的时候,繁重的工作任务是常规作息规律状态下所不可能完成的,通常需要通宵达旦地进行实验,曾经我平均每天只睡3个小时,也曾经在半年内我的体重直降20斤。在前年的一次实验中,当时处于课题的关键时期,我的右手拇指不慎被切片机割伤,整块指甲和半个拇指都被割开,伤及指侧动脉,血流半个小时还未止住,后来到医院急诊缝合5针,但是从医院回来后我没有进休息室,而是直接进了动物房做实验,此后的几星期内一直改用左手做实验和记录数据,一天都不曾落下。当我在繁忙地进行实验工作的时候,无暇问候和照顾家里,尤其当手头的主要研究课题几近成功、快要结束的时候,我的母亲经查罹患重病,由于恐怕影响我的工作而迟迟才予以告知,待到我得知病情加剧时她已只剩下几星期的人生时光,留给了我专心科研的精力,也留给了我无尽的遗憾……正是以上这些艰辛的付出,才得以成就后来的这些成绩。

  三,正确表达和合理表现是科研的具体体现。兴趣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强大动力,但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自娱自乐,而在于周知大众并用来造福社会。科学发现必然需要传播,所以,数据的整理和论文的书写也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步骤。高超的表达技巧、恰当的表达方式对于前期的实验研究工作来说是锦上添花,相反,拙劣的表达能力和表现效果可能会令即使很有价值的科学发现也黯然失色,难以得到认可。可以说,一篇优秀的科研论文是整个科研过程中精华的写照,所以,把科研论文写好是非常关键的。

  四,优良素质和积累经验是科研的有利捷径。我们可以注意到,由于科研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必然要求有独立性。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教授在一次报告中说到,“优秀的教师,解好学无门者惑”,我想套用一下,就是“优秀的学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生们把基础打好了,则导师们的画龙点睛之效随之而来。虽然我自己做得未必很好,但这的确是我通过体会和观察所得到的深切感触。另外,我通过观察一些身边的优秀事例,结合自身经历,发掘和总结了一套经验,以供大家借鉴和学习:在日常学习中,“方法科学、安排合理、勤能补拙、惜时如金、注重效率、勇于实践”;在实验研究中,“专心致志、多查资料、勤看文献、关注前沿、设计严谨、实验细心、勤于交流、坚持不懈、耐住寂寞、反复验证、遵守规章”。

  五,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要始终珍爱生命。我们神经科学研究所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郭爱克院士一直教导我们“在世间万物中,生命第一;在人生旅程中,健康第一;在科学探索中,创新第一;在做人准则中,真善美第一”,他的话对我影响很深刻,使我明白:在繁忙的学习研究中,要兼顾好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不可偏废,只有都做好了,才会成为一个真正完美、不存遗憾的人。其实,郭老的话里,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不仅要珍爱人类的生命,还要珍爱自然界的任何生命,尤其是那些为了成就我们的研究而献出了生命的实验动物们!它们的生命卑微而又伟大,短暂却不失意义,值得万千科研工作者和受着科学润泽的大众致敬!所以,我们一定要在符合伦理规范和科研需要的前提条件下来开展动物实验,要善待而不是漠视实验动物。我们只有善待生命,珍惜生活,才能做好科研,走对人生。

  如今毕业论文告罄和学业完成,身份和角色也随之转换,但是职责和使命始终不变。爱因斯坦说,科学决不是也永远不会是一本写完了的书,每一项重大成就都会带来新的问题。在当今这知识爆炸、科技炽热的年代,科学的洪流滚滚向前。作为新时代的知识青年,作为祖国建设事业的生力军,我们每一位青年学子和科技工作者都任重而道远,应当更加奋发向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科学研究来造福社会,回报社会,充分展现人生的价值。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