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追求的事实与理论
第一部分,2011年12月27日 (根据录音整理)
各位老师、同学好,今年的年度报告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比较短,第二部分到年会结束之前再讲,时间长一点。2011年快过去了,2012年马上就要到来,在年终的时间希望给大家一段祝词(blessing),不只是“贺”,而是“祝”。最近整理了我过去的讲话和文字,找到了十年前,即2001年年终时,给神经所老师和同学们的一封祝信。我现在就读一下这封信,我觉得这些祝词也非常适合现在。在座的可能只有少数人还记得这份祝词。原文是我用英文写的,王燕翻译成中文。
科学追求的事实与理论
第一部分,2011年12月27日 (根据录音整理)
各位老师、同学好,今年的年度报告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比较短,第二部分到年会结束之前再讲,时间长一点。2011年快过去了,2012年马上就要到来,在年终的时间希望给大家一段祝词(blessing),不只是“贺”,而是“祝”。最近整理了我过去的讲话和文字,找到了十年前,即2001年年终时,给神经所老师和同学们的一封祝信。我现在就读一下这封信,我觉得这些祝词也非常适合现在。在座的可能只有少数人还记得这份祝词。原文是我用英文写的,王燕翻译成中文。
亲爱的神经所同仁们:
2001年即将结束,在此我祝愿大家有一个丰硕的新年。
神经所成立已有二年。回顾过去的二年,我不禁要说,我们走过了一条漫长的路。1998年当我作为吴老师的客人第一次访问上海时,我从未梦想到在320号大院内会屹立着今天这样的神经所。大家二年来的刻苦工作带来了神经所的今天。神经所对中国神经科学乃至整个科学界,都将是一个独特的经历,因为我们能够试验许多新的事物,提出了过去不可想象的高目标。从八十年代初,我就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在中国大陆及香港建立科研教学机构的工作。但对在中国土地上成功地建立一个世界级的研究所,我从未像现在这样充满了信心。这将是一个会记载在中国科学史上的研究所。作为这个历史性事件的参加者和见证人,我们都应该感到自豪。
让我来描绘一下我所想象的十年后神经所的前景,到那时现在的学生都已毕业离开。请将这封信保存好,以便验证我的想象不是一场白日梦。到2011年,神经所将有近三十个研究组,并拥有从现有大楼延伸而成的新大楼,面积将是现有的三倍。至少有十个研究组将成为世界上知名的实验室。就是说,他们每年将在国际顶尖的科学杂志上至少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并经常被邀请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根据科学成果的平均质量,神经所将成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科学领域中最出色的研究所。一些研究组长将被国际同行视为本领域中的重要人物。神经所毕业的研究生和博士后将成为国际学术单位追逐的对象,因为我们提供了中国神经科学界最上乘的训练(我们的阅览室的科学书籍将是全中国最好的)。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些实验室将做出重要的神经科学工作,这将向国际学术界表明,在未来数十年内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将可能成为现实。
我不是一个激进的民族主义者,但是当我看到最近日本政府正式地宣布日本将在未来的五十年内力争获取三十个诺贝尔奖时,我被深深地刺痛了。我们对体育和申奥倾注了我们所有的民族热情,但对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中国科学,我们的民族热情又在哪儿?确实,我们中的许多人选择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职业,是喜欢科研工作吸引人的生活方式。然而,我们中肯定有许多人有着更高的追求目标 -- 即在神经科学领域中取得划时代的发现。诺贝尔奖表彰划时代的发现, 这是全世界公认的标准。要达到这个目标,通常需要数十年的献身。作为神经所的第一任所长,我决心尽我最大的努力将神经所变成一块沃土,在这块沃土上神经科学的种子将会发芽、生根、并开花。我的“梦”就是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终将“降临”神经所,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那一天。对那些胸怀大志的年轻人,我希望有朝一日能祝贺你们取得了达到这样傲人的成就,而你们的科学生涯是从我所帮助建立的神经所开始的。
当我还年轻时,我曾梦想在科学上取得伟大的成就。回顾我的科学生涯,我比绝大多数同龄的科学家工作更勤奋,并在一些领域中取得了被认为是重要的发现。但是命运使然,我还没有做出真正划时代的工作。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在过去的数十年内促使我保持高涨的热情向前迈进的因素,并不仅仅是追求划时代发现这一目标,而是在发现那些相对地不那么重要、但却是新的现象时所获得的快乐。我已经越来越真正地喜欢这种进行科学探索的生活。我也深深地感到,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必须为一流的科学家提供一个安全港,使他们能在其中追求科学,并以事先无人能够指示或预料的方式对社会做出科学贡献。这就是德国马普学会和它的许多研究所想要达到的目标。过去几十年的中国社会的“大气候”,至少并不允许“纯”科学的追求得以茁壮成长。时代在变化,我现在对神经所的信心,部分地是基于我的估计,即我们现在已经可能建立一个不仅允许、而且积极地培育和鼓励一流的“纯”科学探索的研究所。
在过去的二年里我们中的许多人,包括我自己,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神经所同事间的关系并不一直是非常融洽。在新年来临之际,我衷心希望我们所有的人,包括我自己,能深思一下怎样用自己的方式为使神经所成为一个出色的研究所而做出贡献。我并不要求任何人做出大的牺牲,但是我期待我们能有一个更和睦、更进步的新的一年。前面有那么多重要而有兴趣的任务在等待着我们。
衷心的祝福。
蒲慕明
第二部分: 科学追求的事实与理论
2011年12月29日 (根据录音整理)
一、前言
今年年会非常热烈,大家都看到了我们有一些好的进展,有很多精彩的报告,大家都觉得很兴奋。现在我先讲所里的几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就是所领导加入了 “新鲜的血液”,王以政老师开始担任学术副所长,舒友生老师担任党委副书记,王佐仁老师是研究所新增的所长助理(注:蒲慕明为所长、王燕为党委书记兼行政副所长、罗振革为所长助理)。最近我们又来了几位新的研究组长,包括Washington大学回来的顾勇和Vanderbilt大学回来的王征,还有昨天刚报到的Harvard大学张翼凤。欢迎他们加入神经所的研究团队!
下面我想讲讲我对这次年会的感想。第一个感想就是这一两年来,研究组内的合作比以前做得好,有更多同学之间的合作。这一点非常重要,合作起来的工作就做得更好。此外,高年级的同学带着低年级的同学一起工作是最好的方式。另外,研究组之间的合作也比以前多、且好,但是现在的合作比较多的还是交换技术、材料,还没有达到两个组共同研究同一个科学问题的阶段。同一个问题,两个或多个实验室一起合作,可以分别解决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环路水平、功能和行为水平上的相关现象。合作达到的协同效果比单独做要大的多,这样才能有竞争力,才可能及时解决重大问题。我们所里都是小实验室,但我们竞争的对象常常是国际上有基础的大实验室,要超过他们,必须要合作。我希望今后几年,研究组之间的合作要更进一步,不光是技术和材料的交换,还要有思路的交换,真正做到“智力合作”(Intellectual collaboration),还要能一起探索到好的问题,一起去解决。
第二点我想谈的是:“什么是最好的、完整的和令人满意的工作”。未来这几十年,我认为神经科学的主要问题的不只是去发现新现象,而是要解决不同层面现象之间的联系。神经系统有多个层面,从基因--分子--细胞--环路--系统--行为。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用一个层面现象来理解紧临的另一个层面的现象。我们常发现两个距离很远的层面上的现象有相关性,但是这个相关性不能给予令人满意的答案。比如一个基因变了,你看到行为上的变异,你可以做各式各样的行为实验,可以看到各种行为出了问题,但这是否理解了神经系统是怎么操作的呢?我看还差得很远。再举个例子,认知神经科学家使用功能磁共振(fMRI)方法,发现某一个特殊的脑区在进行某种认知行为时,电活动增加了,也许可以在Science 或Nature上出一篇flashy(华而不实)的文章,但是这种发现并没有带来真正有意义的对脑科学的理解。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所谓对自然界的理解,就是指一个层面的现象如何用下一层的现象来理解。像物理化学这样的成熟科学都是如此,分子的问题从原子层面来理解,原子的问题从电子、质子和中子层面来理解,一层一层地研究下去。你可以说这就是还原论,但是现代科学用的基本上就是还原论的研究方式(reductionist approach)。所以,一个令人满意的工作至少要解决两个紧临层面之间的联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机制”(mechanism),所谓的机制就是一个层面的现象对另一个紧临层面的现象的解释。现在“时髦”的做法是,不管看到什么层面的问题,都要去研究有没有动物行为上的反应。我认为即使有行为上的反应,也不见得有什么大的意思。比如你发现小鼠神经元的树突或树突棘(spine)变了,行为上有改变,用水迷宫测试发现记忆学习不行了,这对你理解树突或记忆学习有什么贡献?最基本的东西坏了,当然行为会有问题。我们现在建立了很多行为学的检测,好像不做行为实验,你的结果就不够漂亮,工作就没有意思。其实不是这样的,我认为有意思的应该是去发现某些特定的树突出了问题以后,在某些特定的网络造成什么问题,或者那些分子的变化造成了树突的变化。这就是一个层面对理解紧临层面的贡献,当然这还不能解释最终对行为上有什么贡献,这需要一层一层地往上研究。对一个问题真正有意义的理解常常只要往上或者往下走一步,没有必要跳得很远,跨过很多层面看相关性没有多大的意思,真正做机制就是要集中研究相邻层面之间的关联。
下面我要讲的内容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也是常常有同学问我的问题。我要讲讲科学追求中到底什么是事实(facts),什么是??论(fallacies)或者是不可靠的说法。
二、科学兴趣
首先第一个问题也是大家经常会问的,为什么我会对做科学有兴趣(How did I become interested in science?)。有一些所谓标准答案,其中最常听见的就是“我从小就对科学有兴趣”,我认为这就是一个谬论。有人认为很多大科学家、成功的科学家都是从小就对科学有兴趣,所以他就一辈子追求科学,这是一个谬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没有真正深入做科学是不会知道什么是科学,对科学兴趣的理解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小时候,你父母为你买了一些关于科学的漫画书籍,你看了,父母觉得你很乖而夸奖你几句,然后你再多看一些,慢慢觉得自己好像对科学感兴趣。事实上不做科学是不知道什么是科学,包括我们很多刚进入神经所的研究生,都说对脑科学感兴趣,实际上还不知道科学是怎么一回事。所以,真正对科学的兴趣是源于实际去做了科学研究(“Real interest in science comes from actually doing science”)。我自己做科学的兴趣从那里来的?简单说,我是一直到从事科学研究十几年以后,才觉得自己真正对科学有兴趣。我的兴趣是慢慢培养起来的,而且是越做越有兴趣。因此不要太相信你现在有兴趣,有些同学一进入实验室就声称对这个课题有兴趣,对那个课题没兴趣。你怎么知道你没有兴趣?假如给你一个课题,很快做成功了,并发表一篇Nature论文,你说你有没有兴趣?所以,只有当你成功地完成了一项研究工作以后,真正的科学兴趣才会出现。兴趣只是大脑中的一种奖励机制(reward mechanism),你认认真真做工作,而且把工作做成功了,带来了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你的兴趣也就随之而来。不是说一定要出一篇Nature论文你才会有兴趣。假设你在做的实验都做成功了,发现了新的现象,而这个现象别人都没有发现,这时候你就有兴趣了,无论这个发现有多重要。所以不要太强调你对什么有兴趣或者对什么没兴趣。另外,如果将来你希望真正建立对科学的兴趣,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要尽早取得成功(achieve success early)。这是有一种正强化作用(positive reinforcement)。一开始你第一个课题做顺了,成功地做出结果,兴趣就开始建立了,即使你的贡献不是最主要的,是跟着你的师兄师姐一起做的。不要寄望你一开始做研究,就要做一个重大科学问题,一定要出重大成果,发表一篇你自己的重要论文,这种期望达到的可能性极低,因为你还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做研究。一开始就不成功,带给你挫败感,如此几年以后,你对科学绝对没有兴趣,最终放弃科学。
三、为什么要读研究生
下面我想再谈谈大家为什么读研究生。我列出了5个可能的原因,请在座的研究生、博士后仔细思考以后,每人只选择两个原因,然后我们大致统计一下每个原因的得票率。原因(和得票率)如下
1. 要发表一篇好的论文、取得学位(得票率:约30%)
2. 要有一个重要的科学发现(得票率:约15%)
3. 要学做一个科学家 (得票率:约20%)
4. 要学习怎么解决问题 (得票率:约80%)
5. 要学习怎样跟别人相处(得票率:约10%)
我来一个个分析,这5个原因中,那些是事实(facts),那些是谬论(fallacies)。
第一:要发表一篇好的论文,取得学位。这当然是合理的原因,也是需要的。但如果这是你选择读研究生主要的原因,那是很不合适的,是很有缺陷的。因为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是在你的导师的实验室做的工作,也许你的运气很好,发表一篇论文,很快可以毕业。但如果你换了一个实验室呢?你不见得能发表论文。假设你的运气好,也许两年就发表一篇论文,达到了毕业的要求。但是你是否学到了你想要的本事?你毕业离开后是否可以变成一个好的科学家?对你的下一步发展有没有好处呢?假如你读研究生是以这个为目的的话,第二年、第三年做的好就可以毕业离开了。以我的看法这不应该是读研究生的主要目的。
第二:要有一个重要的科学发现。选择这点的人也不少。假如这是你主要目的的话,那你很有可能会失望的。因为能够做出一个重要科学发现的机会是不大的,即使发表了一篇很好的论文,也不见得是重要的科学发现。再说句不中听的话,重要的科学发现需要一个很好(既重要又可解决)的课题,这种机会本来就很小。即使你的运气非常好,碰上了一个很好的课题,做出重要的发现,发表了很好的论文,学术界只知道这个工作是你导师的实验室做的,跟你的关系不大。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举例,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做了一项重要工作,一年多就完成了,我的导师说这项工作非常重要,发表了一篇Nature article,我就毕业了。我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初跟我的导师多做2-3年的研究,得到更多的训练,我后来的成就可能会更高。得到研究发现和学到做研究的本事是不等同的。所以,即使你有一个重要的发现,这也不应该是你读研究生的主要目的。
第三:要学做一个科学家。也有不少同学选择这一项,但是我估计将来在座的研究生里可能只有不到10%的人会成为科学家,大部分人将会走到别的途径上。因为根本没有那么多科学家的职位。不仅仅在国内,国外也是如此。即便在国外的一流大学中,最终能成为科学家的比例也不会高得了多少。如果你读研究生的目的是成为科学家,那么很有可能你要失望的。
第四:要学习怎么解决问题。这是大家选择最多的,我也认为是对的,是事实。你来这里读研究生,就是训练你的逻辑思维,训练你怎样去一步步地解决问题。训练你遇到困难时,如何向别人请教,如何去探索,最终把一个问题解决。这个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你真正最需要的,如果你在这五六年的时间没有学会这个能力,一切都是空谈。如果你把这个能力学会了,将来你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即使是办个企业,都是没问题的,没有任何一个行业是不需要解决问题的。所以,学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你在这里做研究生真正的目的。无论你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大是小,都是一个训练的方式。哪怕是做一个小实验,解决一个小问题,都是在训练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少走弯路,有效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五:要学怎样跟别人相处。举手的人虽然很少,但我认为这和第四项同样重要。如果让我选择读研究生的原因,我会选择第四和第五点。做科学也好,做其它任何职业也好,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如何与人相处,这个相处不仅仅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相处,更重要的是如何与人合作交流,如何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别人的想法如何去接受,如何欣赏别人的工作、虚心向别人学习,而非什么事想到的总只是自己。所以我前面和大家讲研究组里的合作,不仅仅是为了要发表好论文,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学会怎么和别人相处,怎样为了同一个目标一起工作。无论你今后从事什么工作,自己做老板也好,在大公司里做职员也好,都需要这个能力。
四、是否适合做科学
上面讲的是为什么读研究生,接下来研究生做了一段时间,论文也发表,学位也拿到了,这个时候你要决定是不是继续做科学。这时候,你可能已经可以判断自己是不是对做科学有兴趣。假如你在研究生期间得到了足够的“奖赏”,觉得自己对科学很感兴趣,一辈子就准备从事科学研究了,那么如何判断你是否适合做科学呢?你要做科学肯定是希望做成功的,让我们先看看成功的科学家有那些品质。
第一个品质就是有一个逻辑头脑(logical mind),逻辑头脑是指逻辑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大家或多或少都能做逻辑思考,关键是你逻辑思维的能力和习惯是否比别人好。虽然这是可以学习的,但是有些人一直没有养成逻辑思考的习惯。所以你要自己判断一下是否有逻辑头脑。目前在科学界找工作都要面试,为什么要面试?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要判断你是否有逻辑头脑。在面试的交谈过程中,就要看你如何能把别人给你的信息整理好,做适当地分析并给予快速地回应。这就是看你的逻辑头脑,而不是看你曾经有过多少篇好论文。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交流能力,就表明没有很好的逻辑头脑。
第二个品质就是坚持(persistence)。有没有坚持的能力,能否能自律(self-discipline),不怕失败,做实验失败不会泄气,可以长期忍受挫折。你觉得自己有没有这种品质?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但科学是特别需要坚持的一种工作。因为科学工作中失败的时间远大于成功的时间。做科学与做小生意不同,做小生意每天都可以赚点钱,赚多赚少的问题,但是做科学可没有这个好处,所以你要自己考虑清楚。
第三个品质就是灵活性和谦虚(flexibility and humility)。灵活性就是要能够改变,做科学研究的人往往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这种想法应该随时根据获得的信息,根据与别人的交流及其他的情况而改变,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想法。广义上的谦虚是指对自然的谦虚(humility towards nature),这是个大问题,这里我要强调的谦虚是对其他人的谦虚。其他科学家所做的工作,你要虚心地去欣赏(appreciate)。我认识这么一位“科学家”,他认为其他任何人做的工作都是错的、有问题的,只有他自己做的是对的,我认为这种人不是一个好科学家。
灵活性就是要愿意从别人学习好处、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自己因而能够改变获益。我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个事实:在过去的十年来,从国内去国外做博士后的人员,包括从我们神经所毕业出去做博士后的人员,在国外大学里的声誉是走下坡路的。而且从神经所毕业的学生到国外著名的实验室从事博士后,声誉下降的比别人还要快,这是不少真实的例子。我曾问过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是否愿意接收我们所毕业的学生做博士后。但是这位教授表示他不愿意要神经所的学生,他自己的经验显示,招收神经所的博士毕业生还不如要一个大学毕业生。这位教授举了一个实例,曾经有一个神经所毕业的博士生到了他的实验室,他手上正好有一个很有前景、很好的课题,他希望这位学生做这个课题。但是我们的学生坚持要做一个自己想出来的课题,这位教授怎么劝都无法说服他,只能由这位学生去做自己的课题。最后,这位教授把这个很有意思的课题交给了其他的研究生去做,最近做成了,出了好论文。我觉得我们的这个学生就是没有灵活性,自恃很高,别人的意见听不进去。如果你完全不听导师的意见,那么你去那个实验室做什么呢?
过去这些年来,我们有很多学生在国外做博士后,只有少数人成功,大部分都失败了。为什么会失败?有些人对去的实验室不满,要换实验室,一个不满意再换一个,跳到最后一事无成。耐心留在一个实验室好好做工作是个关键。你要在科学上真正地成功,必须要虚心。即使你博士毕业,你也只是刚刚开始踏入科学研究的门槛而已。你到著名实验室是去学习的,如果导师给你的意见你完全不听,那你去那个实验室做什么呢?你去一个实验室做博士后,是实验室给你提供的研究资助。如果你坚持要做自己的课题,有些比较容忍的导师可能会说,好吧,算你聪明,我给你资助,你去做吧,几年以后没做成你再离开。有些导师可没有这种耐心,现在经费困难,你用我的经费、我的设备去做我认为根本不可能成功的课题,又不肯听我的意见,马上解聘!有些我们的学生在国外换实验室,不是他真的不想留下来,有的是和导师无法相处,有的根本就是导师不愿意让他继续在实验室工作。所以,你们现在还很年轻,一定要虚心,多听比你有经验的人的意见。有些导师虽然不是你敬仰的诺贝尔奖得主,可能只是比你多几年的经验,你也必须认真考虑他们的意见,否则你就没有去那个实验室的必要。我知道所里有些同学现在就没有这种灵活性,导师的意见怎么都不听,总有自己的一套,认为在科学问题上可以和导师平起平坐,这是不合理的!你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希望做自己提出的问题,但是要能说服你的导师,让他也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然后同意你去做。否则你必须按照导师的意见去做,这也是训练你的虚心。从某种角度来说,科学研究中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如同师傅与学徒的关系,你来这里是做学徒的,要有做学徒的心态,必须要听取比你有经验的人的意见。当然,导师也各有各的风格,有些导师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度去探索他们有兴趣的问题。极少数的学生,可能有能力去摸索他们自己的路,他们可能不需要导师的指导。但科学不是可以无中生有的,这些学生在自己探索过程中也需要有灵活性和谦虚的态度去吸取别人的经验,否则是不可能成功的。
所以,培养灵活性和谦虚的态度对你未来的生涯非常重要。这一点也不光体现在科学研究中,和前面讲的与人交往也有关系。你从事任何职业,除了做小生意以外,都会有老板或者上级主管,你都必须虚心地考虑他们的意见。谦虚(humility)不是一个贬义词,不是指处处忍让。我们现在经常听说,做科学研究要有“攻击性”(aggressive)、要独断(assertive)、要反权威。十多年前,一般人的印象是国内去国外的学生都比较谦让(humble)、比较害羞(shy)。但是最近十年来的学生却表现得攻击性十足,非常独断,有时候独断到完全没有道理。这也许是目前社会上年轻一辈普遍以自己为中心的风气,认为只有这种态度才不吃亏。权威是不可全信,但你要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反权威,而不只是为反权威而任意反权威。
五、为什么要出国做博士后
现在很多同学都说毕业后要到国外去做博士后,但是很多人也许没有很好地想过为什么要出国。我列出了下面五个原因:
1.因为大家都出国
2.不出国就找不到好工作
3.希望在国外接受更好的训练
4.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5.想在国外创建一番成功的事业
我们来一条一条分析,哪些是事实(facts),哪些是谬论(fallacies)。
第一条,好像大家都出国。我当年出国就是这个原因,不是我真的对出国有兴趣,而是当时好像有出息的人都出国了,我不出国我就是没出息。这就是随波逐流。但是没有必要一定跟着别人走,你的生涯和事业可以有一个独特的方式。国内很多成功的企业家,他们都有独特的经历。科学界也有,比如卢柯。他从来没有留学国外的经历,只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和短期交流访问。他毕业于南京一所不是很有名的学校,随后在中科院沈阳金属所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但他已经成为了目前中国年轻一辈中最强的科学家。我们曾去金属所访问,看他的谈吐、风度、待人接物的水平以及表现出的科研才能,真是有大科学家的风范。不一定要随波逐流地出国。
第二条,不出国就找不到好工作。现在有种现象,好像要找一个好的工作,一定要喝过一点洋水才行。真正成功的人也不见得一定要出过国。我们所的龚能就决定不出国,去负责九亭平台的工作,这平台为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国内这样的单位很多,神经所有,其他单位也有,这需要你自己摸索,自己去寻找。你也可以留在国内做博士后,国内现在也有很好的单位,也可以发表很好的论文。即使你发表的论文可能没有你在国外发表的论文好,即使你没有找到国内一流大学或研究院所的工作,去了二、三流的单位,将来你就没有发展前途了吗?我看未必! 90年代的一流院校,就像是今天的二、三流的院校。上世纪90年代裴钢、吴家睿回到上海时,科研条件差,什么东西都要自己建立。假如你现在去了一个二、三的院校,你就像他们一样是重要的开拓者。现在只要你做研究做得好,就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只要你自己努力,有能力,不出国也是可以成功的。
第三条,希望在国外接受更多的研究训练。你如果有机会去一个好实验室,是可以受到进一步的训练。如何能够真正受益?这就回到了我刚刚讲的问题,你去的实验室的导师应有更多的经验,你应该虚心学习,真正学到做科学的本事。不要一去就想着要立刻发表好的论文,没有那么容易的。去国外不要只想混几篇论文,混个资历,要有真正的学习态度,进一步接受更多更好的研究训练。这才是个很好的理由,我也是完全赞同的。
第四条,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听说我们所里有些学生只是想出去看看国外是怎么回事,他们是想回来的,而且最终都会回来的。最近有些同学去参加美国神经科学学会的年会,第一次出国回来后说,美国不就那样子嘛,还不如上海。上海可能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地方之一,也许从科研的角度讲,上海还不如波士顿、纽约,但是如果只是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完全没有必要。
第五条,想在国外创建一番成功的事业。这是个很好的理由,很有志气。有些同学就是想要在国外建一番事业,成为一个大牛。但是要知道这不是容易达到的目标。大家都知道,海外有成千上万的博士后找不到好工作,根本不用说创建成功的事业。现在要找到好的工作,一定要有好的成绩。不是说出过国就可以找到工作。现在想要回到神经所或其他国内一流单位,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不是出过国有几年博士后经验就可以竞争成功的。国内都如此,更不要说在美国建立一个实验室,困难更大,竞争更多,可能性更小。所以,如果这一条是你出国的唯一目的或最主要目的的话,很多人恐怕都要失望的。
总之,为什么要出国一定要想清楚。我还有一些其他的内容,包括我的一些个人经验,这次时间不够了,也许留到明年再讲吧。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工作顺利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