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动孩子们的心弦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В.А.Cyxomjnhcknn)曾这样阐述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就需要对准孩子的心弦。”
2017年7月7日到9日,高考结束刚刚一个月,大多数高中生还在升级和升学的气氛中等待九月到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上海中学组成的团队就来到了280公里外的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书本外,他们希望可以让学生能感性认识科学,就像他们在过去12年中一直做的那样。
现在,学习过程被划分为两个阶段: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在升学压力下,传统教育往往对第一个阶段着墨过多:45分钟数学课之后是45分钟语文课,45分钟物理课之后是45分钟化学课,再之后是若干个45分钟构成的课后辅导。
但科学并非孤立、抽象和枯燥的,只有不同学科彼此支撑,课上课后互为补充,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不断提高,他们才能理解世界。有时候,在系统的学习之外,他们其实还需要一些感性的火花,才能对神秘的科学世界心生向往。
2005年,神经所决定在每个暑假去那些教育还不发达的地区进行科普教育时,他们就将这视为自己的使命。那时,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科学精神和反科学精神已经是网络热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科学对于未来有多么重要。
比这更重要的是行动。“即使做普通公民,对科学的关心和理解都代表着最重要的素质,我们希望我们的公民是最有素质的公民。”在大丰夏令营开营仪式上,蒲慕明这样阐述坚持连年举办夏令营的目的:“我们希望同学们未来会成为科学家,如果没能成为科学家,我们也希望大家能成为科学人和科学公民。”
这次在盐城市的大丰区,202名来自大丰中学、新丰中学和南洋中学的高中生被分配在三个学习小组中,来自神经所、自动化所和上海中学的几十个正副研究员、教师和研究生则为感知觉组、电生理组和脑功能组精心准备课程和实验。为了让实验效果更好,他们的实验仪器和试验用动物装满了大巴车的行李箱。
他们从自己正在进行的研究入手,将前沿的成果、严谨的方法和对科学的理解融入在课程设置和实验设计中。
感知觉组的刘志勇、顾勇和龚能,详细讲述了听觉和人体导航能力的形成以及非人灵长类的自我意识,猴子对着镜子看自己屁股的画面逗乐了现场所有人;电生理组的王佐仁、张翼凤和杜久林不但带来了观察和研究大脑的可视化方法,还让学生明白了“脑机接口”和“脑机融合”等前沿的概念,美国用优秀飞行员的脑电波训练飞行员的故事激发了大家的想象;脑功能组的王立平、徐春和周奕把最前沿的脑科学变成了和同学们最接近的几个方面――语言学习、脑健康和情绪控制,也让大家意识到原来所谓的大脑只开发了10%这句话其实是个谣言。
接下来的实验课完全变成了欢乐的海洋。9个分组中,研究生们不但带着学生进行各种感觉测试,还教会了学生通过动物行为了解大脑功能,不但教会学生利用脑电操控动物行为,还将实验课程在B站上进行了直播,王飞抖包袱的段子式授课更是一下子成了全场的焦点,观众的评价之高使其堪称团队中的明星。
串联起这些活动的是三场精彩的报告。7日上午,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在《如何成为一名良医》的报告中告诉大家,良医不仅是技艺高超,还要常怀仁心、懂得感恩、勇于创新;8日上午,神经所所长蒲慕明院士在《大脑的可塑性》演讲中,用科学的研究告诉人们为什么教育要抓好几个关键时期,为什么刷题不是教育的全部,又为什么努力永远不晚;8日晚上,自动化所曾毅老师又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演讲中,介绍了机器人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可能的发展方向,让学生们隐约看到了制造的未来和机械的传奇,看到了神经科学不为人知的应用领域。
每天的授课结束后,当这些高中生们一边排着队一边谈论白天的课程和实验时,你总能从他们兴奋的语调中看到科学是怎样在点滴中找到孩子的心弦。他们距离梦想的距离也许并未因此缩短,但他们确实恍惚间知道了可能的方向在哪里。而在闭营仪式上,神经所的学生汪?_?[就引用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话来鼓励那些孩子:你一定得认识到自己想往哪个方向发展,然后你要马上出发,马上。
(作者: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