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交流与认同感

促进交流与认同感

 ------姜建

        从三环高中远眺,山如眉黛,云雾缭绕,墨绿的水田从山脚下一直延伸过来。7月11日,紧张忙碌的夏令营在这里落下了帷幕。短短的四天,却有很多的美好回忆,动人的故事。志愿者团队几个月的精心准备,潜山老师们的妥当安排,以及这些稚嫩面孔的求知热情,依然历历在目。
        在这里,我谈谈自己的一点小小体会与思考――如何促进班级内交流及团体的认同感。
        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了朋友,同伴对于我们态度和行为的影响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支持的来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青少年逐渐确定他们要成为哪种类型的人,以及要发展哪种关系。并且志愿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短暂的,而他们与自己的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却是长期的。所以,夏令营作为一个平台,一方面要宣传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促进不同学校不同经历的学生合作交流,也会对学生们将来的发展有着更为积极的影响。
        夏令营结束后,我们在营员中做了小小的匿名调查。在我所在的班级,三分之一的人明确的说与其他学校的学生交流困难,是所有困难类型中最大的一种。据我的观察,事实也确实如此。夏令营的开幕式与闭幕式,三百多名营员,并不是按照夏令营的班级来坐座位的,而是按照各自的学校来确定的。这四天里,我常常会去自己负责的班级转一转,发现学生们都是整整齐齐的坐着,或看书或写字,极少有交谈的。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学校都是听话乖巧的学生,不会在教室里喧哗打闹;另一方面,他们彼此之间不认识,大大减少了交流的可能性。夏令营结束后,全班25个学生,仅有5个学生认为自己结识了新朋友(2个女生,3个男生);全班除了我之外,没有人能叫出全班所有人的名字。
        如何才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呢?
        新班级开始的第一件事就是自我介绍。所以这应该成为新班级的第一个活动。当前的做法是学生依次走到讲台上讲自己的姓名、学校与爱好,然后走下去。我们班当时因为有当地的班主任在场,气氛比较正式,加之时间紧迫,这个自我介绍环节对于互相认识并没有起到太大的帮助。
        自我介绍是一个人终生都要使用的技能,所以志愿者的自我介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能够发挥一种示范效应,并提出相关的技巧与要点。然后来一个小小的比赛,比赛的题目就是“当所有人都做完自我介绍之后,谁能记住最多的名字,并且把名字与人对应起来”。
        津巴多?菲利普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表明,情境的力量是强大的,规定了我们的角色,从而限制、规范我们的行为。对于这批学习优秀的学生,在教室这个情境中,他们会整齐的坐着,自己不说话并且只听老师说。破解这个情境的最好方法也许就是室外活动。所以,在活动规划中,最好安排有户外活动,比如拔河、采集植物标本(耗时较短,简单易行),或者征求参考学生们的意见。
        把大群体划分成小群体,或许有利于交流。在七班,我把25人分成3个大组,每个大组分别又分为2个小组。分组考虑三个变量: 性别、学校、年级。每个组的课桌并在一起,以打破刻板的教室印象。小组内的交流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在“模拟广告”活动中,所有人都积极参与了其中。后来我无意间看到了其中一个小组的广告设计,他们四个人竟然提出了十几条方案。
        志愿者在促进班级凝聚力与归属感方面应该发挥关键的作用。在这短短的几天里,学生们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而志愿者是他们的交集。所以除了活动时间外,志愿者应该尽量与学生呆在一起。我们以前设想的与学生吃住在一起,是个很好的主意,可惜这次没有实现。
        简单的谈了这几点,算是抛砖引玉吧。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