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祖国,心系学生,心系研究所,心系生命科学

心系祖国,心系学生,心系研究所,心系生命科学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郭爱克
        郭爱克,男,1940年生于辽宁沈阳,196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1979年获慕尼黑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神经科学和生物物理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业务副所长、高级研究员、学习与记忆实验室研究组长,国家973项目“脑发育和可塑性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以果蝇为模式动物,从事学习、记忆以及某些类认知行为如抉择过程和选择性注意的分子、细胞和神经整合机制,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神经退行性机制的研究。作为一名老党员科学家,郭爱克同志从小事做起,从实事做起,处处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团结带动身边的同志,在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制、发展国家科研事业中发挥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平凡的生活和科研活动中为大家树立了一个党员科学家的生动形象。
        一、热爱祖国,勇攀科学高峰,把自主创新作为自己科研工作的灵魂
        郭爱克同志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被选派去前苏联留学,196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生物物理专业,学成回国后他一直奋斗在科研第一线,冬去春来,辛勤耕耘,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青春年华。改革开放后,他又一次被选派送到德国留学,1979年获得慕尼黑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文革”后第一位在西方获得留学博士学位的中国本土的科学工作者。1979年9月,他回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从事学习记忆的脑机制研究,取得了积极的学术成果,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启动时,于1999年加入到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筹建,成为研究所最初的“元老”研究组之一,并担任国家973项目“脑发育和可塑性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建立了学习与记忆实验室,主要从事果蝇学习与记忆的研究,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优秀的科研成果。近十一年来,发表重要的科学论文多篇,在他的主持指导下,课题组科研人员先后于2001及2005年在Science上发表了2篇论文,《Choice behavior of Drosophila facing contradictory visual cues》、《Crossmodal Interactions Between Olfactory and Visual Learning in Drosophila》。2007年在Science上发表的有关多巴胺和蘑菇体环路调控果蝇基于价值的抉择的研究成果,这项研究成果同时被评为2007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这三篇论文都得到了匿名审稿人的积极评价,评语包括“这些发现新颖而有趣…,实验设计完成的巧妙,简结而逻辑清晰、实验完成的彻底,甚至感觉到它超出了我对该项研究所能预期的”等。从单模态矛盾线索的“两难抉择”到双模态记忆获取的“合作双赢”,郭爱克同志领导的学习、记忆实验室在果蝇的“认知世界”里继续默默地耕耘,并期望最终能对阐明智力和创造性的本质,以及基因-脑-行为之间的关系有所前进。
        二、 崇尚科学,关爱学生,潜移默化中引导研究生健康成长
        为了在有限的工作日里做更多的科研工作,郭爱克同志除了出差外,每天在实验室工作总在十多个小时以上,清晨他就从莘庄赶到所里,成为神经所除门卫外第一个开始工作的职工,而离开实验室时已经是万家灯火,这种情景常常连节假日也不例外。
他学风民主,关心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每周召开组会开展学术交流,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和良好的工作条件,鼓励学生开展科研探索研究,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学习。当有的学生在研究工作中碰到困难甚至想放弃时,他就以自己在德国求学时,圣诞节仍一人在实验室攻克科研难关,最后得到满意结果的经历鞭策教育大家,他说,搞科研工作就要迎着困难上,要有钻劲韧劲,有时要耐得住寂寞,默默耕耘才能超越自我,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活中他又是细心呵护、关爱青年人的长者,向他们倾注着慈父般的爱。当有学生过生日时,郭老师就自己掏腰包,买来蛋糕庆祝,让远离父母的学子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而当学生生病时,郭老师的关怀更让他们感动。一位学生在亲戚家度假时生病,郭老师冒着酷暑带着大家赶到宝山区的病房探望他。一名博士后膝关节作手术,又是郭老师带着大家前去看望,并嘱咐他耐心等伤愈后再继续工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勤奋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学风和宽厚待人的优秀品质影响下,课题组的工作人员和学生们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他们无论在工作、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支持,愉快地生活在神经所这个大家庭里。正如一位学生在他的博士论文致谢中写道:“感谢我的导师郭爱克院士给我的精心指导,他对科学执着的追求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感谢他营造了一个自由追求科学的氛围,让我在科学的海洋中徜徉;感谢他一如既往地支持和激励我在科学中独立成长;感谢他让我体悟和认同到他与人为善、宽以待人的处世态度。”
        十多年来,郭爱克同志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多名博士,为国家的科学事业输送了新鲜的血液。他还积极参加社会科普教育活动,成为“上海百名院士科普活动”的第一站主讲人,并前往上海位育中学举办科普讲座,为中学生们开启了探寻科学世界的大门。
        三、舍小我,顾全局,心系研究所,随时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郭爱克院士热爱科研,热爱工作,热爱集体,当与自己的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他总是以科研为重,以工作为重,自觉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2010年年底,远在北京的97岁高龄的母亲不幸患急性肠胃炎,发高烧,腹泻,并伴有肺急性感染,医院发出病危通知书,当时正逢神经所正在召开年会和引进海外人才考评的关键时候,他在参加完成所有的工作后,才匆匆赶回北京,看望安排好母亲的治疗,等母亲病情稍微稳定后又立即赶回上海投入繁重的工作中。
        2003年起,科研成绩斐然的郭爱克同志走上了副所长的领导岗位,他积极配合蒲慕明所长开展工作。作为神经所的副所长,郭爱克同志积极配合蒲慕明所长开展工作。他作风民主,严以律己,经常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团结大家,搞好所里的各项工作,决策各种事务时,绝对服从和服务于研究所的改革、发展,为创建一流的科研单位、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运行机制、营造有利于科研发展、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科研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搞好科研和管理的同时,郭爱克同志注重加强爱国主义和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教育,倡导科研人员从自身做起,为社会良性发展做先锋。神经所与安徽天柱山初级中学结成资助共建单位后,2005年5月,郭爱克同志带领神经科学研究所部分师生代表,访问了该中学,带去了捐款和书籍。2007年,他再次走访了天柱山初级中学和野寨中学,并在野寨中学做了题为《脑之旅:脑的世界,灵魂的王国》的科普报告,以具体的实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大脑是怎样工作的、灵感和创造性是怎样产生的、人为什么有个性等科学问题,指出“脑科学的使命是只有里程碑的贡献而没有终点的科学探索”,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成为国家栋梁之材。他时常教导年青人:要自觉承担起对个人、对研究所、对社会的责任,积极回报祖国,热心奉献社会。正如他在先进性教育活动座谈会上所说:虽然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工作在不同岗位上、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然而不管他担任何种社会角色,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一名共产党员如果模糊、淡化了党的意识,就会患精神上的“贫血症”,就会出现思想上的“水土流失”,在工作学习中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和隐患;只有这个意识加强了,才能正确看待成绩、名利和地位,摆正个人与组织、职业和党的事业、尽岗位职责与尽党员之责的关系。神经所倡导积极向上、科学道德的新风,每个党员就应从自己的岗位做起,在每个实验室带动一片,在所内汇聚成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使所保持健康积极的活力。郭爱克同志正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处处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认真实践了党的“三个代表”和坚持科学发展观、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因为研究生命,所以热爱生命。与郭爱克同志的相处中可以感受他的这一精神,正如在祝贺生物物理所贝时璋院士百岁华诞,他饱含深情地写了一篇《生命的礼赞》一文中所提到的:“从贝老整整一个世纪的人生教科书中,我所领悟到的是:生命第一、健康第一、创新第一、真善美第一。”言简意赅的四个“第一”,也正是这位老党员、老科学家对生命感悟的真实写照。
附件下载: